课题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课时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的过程。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修改点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人类研究地球特征的方法。课堂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过程与方法: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过了球体,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容易理解。教学重点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具PPT、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PPT为依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点﹝新课导入﹞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无法亲眼目睹它的全貌)﹝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活动﹞读图1.1,讨论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小结﹞天圆地方(感知)→太阳、月亮(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卫星照片(确证)﹝提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还能反映出地球是个球体呢?查看学生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教师小结引领学生读图:(月相、海边看船、登高望远)分组讨论学生回答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对真理要勇于探索,﹝提问﹞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承接﹞能够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地球卫星照片),利用地球人造卫星,在证明地球形状的同时,还精准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板书﹞二、地球的大小﹝活动﹞读图1.2地球的大小,想一想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学生回答﹞﹝板书﹞R=6371千米L=4万千米S=5.1亿平方千米﹝点拨﹞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R赤=6378千米R极=6357千米﹝活动﹞完成表1.1,感受地球的大小。1.一个标准跑道大概400米,地球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标准跑道?(10万个)2.一个足球场地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地球的表面积约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地?(约728亿)﹝承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有那么大,普通人怎样才能看清它的全貌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研究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画地球示意图,指图帮助学生记忆。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执着追求,对学习要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学生回答:地球卫星照片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计算并回答结论。小组讨论﹝活动﹞对比图1.1地球卫星图片和图1.3地球仪,分析讨论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什么不同?﹝点拨﹞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成的,它比地球缩小了很多倍,因此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总结﹞﹝课堂练习﹞填充图P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转动地球仪,指出地轴、南北极点。引导学生识记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答:1.地球仪是个缩小的模型。2.在地球仪上,有一个假想的轴——地轴。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文字和符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4.地球仪上标注有纬线(度)和经线(度)。堂清内容1.识记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2.运用课本插图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3.课堂检测:填充图P2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感知)→太阳、月亮(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二、地球的大小R=6371千米L=4万千米S=5.1亿平方千米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使用规范地理的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将作为今后教学的重点之一。2、学生出于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要注意课堂持续的管理。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轻松学习,又能顺利掌握课堂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