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鼓励——使学生敢于质疑。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经常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不敢大胆向教师质疑,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不成问题而遭同学的取笑,即对质疑有心理负担。怎样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敢于质疑呢?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改变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唱“独角戏”或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的传统弊端,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当他们和教师感情融洽时,觉得你什么都好,也爱上你的课。相反,你教的再好,他也不愿意听。因此,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分好差,除了更多的言语表扬,甚至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注视、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舞。比如,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积极争取提问题时,教师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决不讲:“XX同学今天也学会提问题了。”“想不到XX同学今天有进步了”等这类明褒暗贬的话语,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建立教学过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就会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质疑。3、举行竞赛活动。经常性地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一比,谁的问题好又多”,来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教师再适时给予鼓励,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赛氛围中“忘乎所以",消除各种心理负担,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教学中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大胆质疑”,不怕说错,只怕不说;不怕动,只怕不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激发——使学生乐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问难,教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并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烈的情绪从事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这样,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之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从而进一步推进下一轮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乐于质疑,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三、引导——使学生学会质疑。“授之以鱼,只供一食之需”而“教之以渔,则终生受用”。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也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质疑则是发现真理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而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许多疑问,并且刚开始疑问比较模糊,似懂非懂,根本提不出问题来。这时,老师就必须花力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看课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质疑,从而主动质疑。1、从课题中质疑。从课题中挖掘问题是一种较直接、较常见的方法之一。2、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质疑。3、针对解题过程质疑。即学生在阅读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发现自已不懂的环节进行质疑。如:解题某一步骤为什么是这样的,它的根据是什么等。4、抓住教材中的某一重要结论质疑。即引导学生精读教材,不放过任何细节,善于发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自已不懂的重要结论生疑、质疑。这样,通过教师对学生看书质疑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今后的自学中,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质疑,从而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四、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通过鼓励、引导、激发,学生对质疑有信心、懂方法、受启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存发扬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还要把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延伸,使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主动地质疑,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