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教学目标】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我所认识的沙漠是空旷的、茫无涯际的、浩翰的、荒芜的、神秘的、人迹罕至的,其实沙漠里还有许多奇怪现象。今天我们就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三、走进沙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人是怎样看待沙漠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想。古人的恐惧:法显在《佛国记》中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吤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真=踏过的脚印,不久就被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探究原因:客观原因:古人穿过大沙漠时人力不足、物质匮乏。(人不过七八个,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物,更谈不上汽车飞机的支援。)主观原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了解。四、问题探讨:1.课文描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魔鬼的海”和“鸣沙”2、什么是海市蜃楼?要点: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者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者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象,这种现象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2、鸣沙是怎样发出声音?要点:只要沙漠的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吹拂或人马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3、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沙漠并不可怕“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五、板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奇怪现象—————原因魔鬼的海光作怪(海市蜃楼)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流动的沙:鸣沙声音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