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中的教学策略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中有关植树的问题是一个经典问题,同时也是老师很难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在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就引出间隔、全长、间隔距离这三个量,全长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很好理解,但间隔和间距这两个量,通过课件演示或教具演示,学生都能理解他们的意思,但也仅仅是理解而已,具体运用到解决的实际问题中,还是觉得理解不够透彻。解决植树问题除了重点解决间隔数和棵数两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新旧知识联系点,那就是学生在二年级时候学的平均分应用题。所有的植树问题,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就是“全长=每段长度×段数、每段长度=全长÷段数、段数=全长÷每段长度”,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发现和运用棵树和间隔数关系上,但其实在学生实际的学习中会发现不能熟练地运用这三个基本的数量关系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所以在第一课,一是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表达,待到时机成熟,再提出段数。我们还可以说是间隔数,例如:我在教间隔数的时候,让学生举起右手,数一数有几个手指五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规律间隔数总比手指数少一。然后再告诉学生每段长度就是间距,因为确实间隔这个词很符合植树问题的情景,二是可以在课的开始先来复习这些数量关系。例如:笔直跑道的一旁,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共有50个间隔,这根跑道全长多少米?全长10米的木头,2米一段,可以分为几段?口答后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引入新课:同学们,这是学校的小路全长12米,想在这条路上的一边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树,可以怎样种,需要几棵数?教师应该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会学生植树问题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曾说过她不主张用公式性的东西,理由是可能当时孩子把公式掌握得很好,可是过不了五年就会都忘记了。同时,如果我们直接把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让学生强记各种模式,教学的效果一定是增加课时,加大题量,反复练习,学生还是经常出错。从我实际的教学来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所获得数学知识很扎实,所以不要让学生单纯记忆任何一种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而是注重让学生利用较小的数做实验,通过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的方式很好的把数量关系抽象出来,学生学会的是利用“多数推广”的方法找规律,任何时候忘记了公式,都可以马上通过实验找到解决办法。我在上课的时候利用线段图来记住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又直观又好记。原来我也用曾试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圈一圈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发现班上的孩子还是掌握不好。这对于解决植树问题是个很大的障碍,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必须掌握到顺手拈来的地步,学生才能解决众多简单的和复杂的植树问题。然后教师再将汽车站问题、锯木头问题、钟楼敲钟问题,这些走入生活各个领域的植树问题的典型代表,利用线段图演示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思考,并与刚刚建立的数学模型一一对位,既巩固了数学模型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