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性命思想的内涵2013级语文学科(特岗教师)王婧摘要:“生命”问题是中国哲学关心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哲学就是思考如何让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生命,实为自我觉解的生命,这种自我觉解的方式和历程表现为人对形上之道的追寻。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庸》里具有纲领性的观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概括性的解读,指出《中庸》思想的贡献在于,对“性命观”做了“天人贯通”式的理解。关键词:生命、性、中庸《中庸》在谋篇布局上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方式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提纲掣领的宣讲出来。开篇即点明了全书的旨要,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又是全书的总纲领,也可以说是儒学的总纲领。因此,可以通过诠释《中庸》首章入手,来理会全书的义旨。一、“天命之谓性”子贡有句著名的话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对这句话的理解歧义较多,从义理角度而言,“性”与“天道”属经验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言说,可传而不可授的,只能通过个人的真切体会方有悟觉的可能,所以不可闻。子贡的话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原因在于关涉“性”和“天道”的问题。而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历来被认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人们以为这是子贡的一个疑问。所以先贤提出问题来,后来者作解答,于是有了《中庸》开篇的:“天命之谓性。"“天”是个内涵丰富,历经演化过程的观念,大致经历了由“自然天”到“人格天”至“形上天”的历程。但就“天命之谓性”而言,则是专指“形上天”来讲的。天于此,是个整体性的存在,是包含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关系在内的存在。人与天的关系,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互参”的关系。人通过理解天来觉解自身,同时通过觉解自身来理解天。且天有天“命”,而“命”是在人力所不能及之处,确又有一种对人发生重大影响的力量。然而,“命”又如何能走进人的生命之中呢?似乎只有从人的本性上理解。钱穆说:“人类一切善行若追溯其最早原始,决不是受人强迫的,也不是经人诱导的,而是自性自行的。换言之,则是一个无因缘而自起的天性之真实。因此,自性自行,是一绝大的自由,同时也是一绝大的束缚。人类一切束缚皆可求解放,只有自性自行那一种最大的自由,它在束缚人,人不该再向它求解放。中国古人则指说此为一种再无从解放者曰:‘命’。”因此如果真的有“宿命”的话,这个“宿命”就是:“人需率自己的本性去生活"至此,天命的下落实际上正是源于人性的自我觉解。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中国哲学认为道德本性是人性所在。“天命之谓性”中的人性的观念是天命下贯到人的生命之中,转化为人的内在的生命根基。天命的下贯正是基于人性的自我觉解,而人性自我觉解又是根源于对天命的体察,于此,天与人达成了一种“互参"。二、“率性之谓道”“率性之谓道”,按朱熹的理解是“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在这里,道是循性而为的行为。同时,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即是指性道不离而言。因此,性需经道而呈现,悟道即是觉性。天命给人的性,经人的自我觉解已经内化为人的性。此时的“性”是有价值判断在其中的人的德性。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而且“仁”是先天即内在于人之中的,那么如何践履本性,使内在于人的本性对象化,生成到具体的事事物物上去呢?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存存”就是生生不己的存在之展开。“成性”也就是在生生不已的存在之展开历程中实现性,显现性的全体。这里的“成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就人的天性而言,“性”真实的内涵需在伦常日用中展现出来;二是就人的德性而言,“成性”则指人的后天的修养来说。“成德”是不断深化,没有穷尽,需终生为之的工夫。实际上,人性正是在“生成”中“呈露”,同时在“呈露”中不断“生成”。天性的呈露即德性的生成。中庸里体现“成性”“成德”的观念主要表现在“诚”。子思的中庸思想是承接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