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设计南城县严和中学梅宗俊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询溶解度曲线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本课题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的溶解后所形成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里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无限制溶解某一物质呢?是否存在一个溶解限度的问题呢?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个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教学思路如下:1,学生通过对NaCl溶解和KNO3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A、要判断物质的溶解度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前提。B、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限度,之后,就比较好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的量或温度发生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2,结合海水制盐,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建立溶解度概念时,当学生对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生活经验,比较好理解但对于规定“100克溶剂”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可采用形象的比喻,如果大家溶剂量不同,同样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即溶解度也不相同,一个人在月球跳高,另一个人在地球上跳高,没有比较的价值。最后强调,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有“100克溶剂”作为依据。4,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表9-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溶解度曲线。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信息和关系:A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B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C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D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5,由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对于压强作出规定,指在压强为101KP,这一点从教材上关于汽水的讨论可以说明。6,本课题与日常生活有丰富的联系,应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谈到“溶液的形成”指出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并且知道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或其他溶剂里表现出很好的溶解性。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哪些物质在酒精或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物质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板书]物质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先来看到下面两个实验:1,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克NaCl,搅拌,待NaCl溶解后,再加5克,搅拌,观察现象;[教师讲授]总结现象:20ml水不能无限制溶解溶质。2,用KNO3代替NaCl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克,加了几次之后使烧杯中KNO3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教师讲授]总结现象:以上两个实验证明,一定量的水(20ml)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NaCl或KNO3),我们把最后得到的溶液称之为饱和溶液。P34见倒数第二段,[板书]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即最后得到的溶液;若还能继续溶解,叫做不饱和溶液,即过程中所得溶液。[设问]为何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都要指明“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讨论后由教师总结:A,指明温度,即若温度发生改变,实验会受什么影响?[实验并讲解]若温度改变,如升高,刚才剩余的KNO3固体又继续溶解了;饱和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好比温度改变了溶液的“胃口”,升温使溶质的溶解能力提高。由此可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且二者有以下关系:[板书]饱和溶液Combin不饱和溶液B,“一定量的溶剂”呢?溶液可理解为溶质藏身于溶剂中,饱和溶液好比房间满员,但现在却增加了溶剂(即房间),那么房间要满员,房客(溶质)肯定要增加,所以NaCl继续溶解,加溶剂前的饱和溶液就因此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板书]饱和溶液\s\up25(升温增加溶剂)不饱和溶液综上所述,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