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社会舆论"围攻"英语教育值得反思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回顾整个2014年,有关英语教育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从今年年初开始,"救救汉语"、"取消小学英语"的呼声不断;5、6月份"英语将退出高考"传言更是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随后,万众瞩目的高考改革方案公布,确认考试科目不变、分值不变,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舆论暂时得到平息。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人"投入很多、收效较低"的困境、建立社会测评体系的讨论仍在继续……在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看来,前一段时间舆论对英语教育的"围攻"并非空穴来风。无论是社会舆论对外语教育价值的认识,还是教育界本身对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都应该认真反思。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教学是教学生使用一种工具是很大误解。光明网教育:最近一个时期,"救救汉语"、"取消小学英语"等成了舆论普遍关注的话题,5、6月份传言"英语将退出高考"更掀起一阵热议。社会舆论为什么"围攻"英语教育?您认为当前英语教育最大的问题在哪?龚亚夫:从今年春天社会舆论对外语教学进行了一场"围攻",有人说取消小学英语,救救汉语。有人说学英语没有用,学了这么长时间也学不好。还有的说要回归英语的工具性本质等等。随着国务院高考改革文件的公布,确认说高考科目不变,分值不变,外语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这个舆论现在逐渐平息了。近期,教育部启动"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设计,有关政府官员更把外语能力看做国家软实力和国民关键能力之一。但是,我认为外语教学界现在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社会舆论会对外语教学进行这样一场围攻。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教育无非是教学生掌握一种与外国人交流的工具。社会舆论对于外语教育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比如,质疑学外语有什么用呢?今后工作也用不上,这是对外语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另外,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标也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如果把语言运用能力,或者说语言交流作为外语教学的唯一核心目标,就忽略了语言教育本身的更深的价值。所以我的观点是,现在需要从更宏观的高度来考虑我们的英语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等各个方面改革。英语教育既要教会学生掌握一种交流工具,也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光明网教育:您说应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等各个方面改革,那么,改革首先是什么呢?什么是"核心素养"?龚亚夫:首先是观念和目标。我们应该纠正的是英语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的观念。英语确实是交流的工具,但外语教育不是仅仅为了教会学生掌握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英语教育的价值还在于通过语言学习,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当前中小学英语教育一个主要问题是用了最多的时间,学了一些很少能用到的东西,而这些内容却不一定有助于实现"培养健康的人"的教育目标。教育部2014年提出了一个深化课程改革的文件,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要设计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实际上,90年代OECD提出的"关键能力",美国提出"二十一世纪技能"的概念,跟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有很多的相同地方,这里头就包括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现在通常译为"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还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要发展良好、健康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教育部提出培养核心素养,我理解,就是指的这些品质。那么,英语教育能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就是我说的"更宏观的方面"。如果仅仅看学了英语是否有实际交流需要,特别是口头交流的需要,那么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人能使用的机会很少。但是,如果从培养人的角度看英语教育的价值,就会发现,学习英语可以培养人的不同思维方式、特别是通过另一种语言学会严谨缜密的思维认知方法,学会与人沟通、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通行的行为规范、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那么,英语教育就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这样,即使学生不一定有马上出国、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也能发展一种健康的品格,国际视野和思辨能力。现代汉语的奠基人,很多国学的大师,大都在外语方面有很深造诣,实际上,学习外语,也有助于对于母语的理解,与母语学习不是对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