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马云外交的定义: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交往与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王星宇:《<外交的内涵与外>教学大纲》问一:根据材料,说出外交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主要是以什么方式去进行的?构成外交的主体又是什么?一、政策1、背景:国内;国际2、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二、成就1、1949-1950建交国家2、与苏联同盟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日内瓦会议5、万隆会议提出过程含义意义目的过程意义性质方针意义内容作用第一项活动:书本基础知识总结概括第二项活动情境式问答问一:假设你是新中国独立前的驻华大使,你更看重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那一条内容?理由是什么?问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积极作用?问三: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会被别国接受?问四:如果你是中国的邻国,你会很快的接受一个新生的政权吗?问五:为什么说求同存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问六:美、英、法能在日内瓦与中国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1949年4月20日,正值解放军准备发起渡江战役的时刻,一艘编号为f116的护卫舰闯入我长江防区,并首先发炮攻击我方阵地。我随即还击,这艘护卫舰被多发炮弹击中,搁浅在浅滩上。这艘护卫舰的名字叫紫石英号。该事件也被称为紫石英号事件。随后,英舰“伴侣”号试图抢救紫石英号,也遭到了我方的重创。4月21日,前来报复的英舰“伦敦”号与“黑天鹅”号,也遭到我方猛烈炮火的还击,被逼撤退。紫石英号事件发生后,党中央与英国政府进行协商,并驳击了英国谈判人员继续恢复英国在华特权的无理要求。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等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结束。我们再将时间退回到一百多年前,同样是在长江,清政府在英国武力的威慑下,最终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由此,中国屈辱的外交史开始了。问:依据材料,紫石英号事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些外交政策?其意义是什么?中国屈辱外交开端与哪一场战争?同样是落后,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外交上不卑不亢坚持正义,而清政府为何却一味的妥协退让投降(提示: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第三项活动:史料评析材料一:1950年,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在欧洲已形成均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57页。材料二:吃够在大国势力夹缝中受气苦头的中共十分清楚,尽管自己走到这一步主要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结果,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再不偏不倚地介乎于美苏之间,特别是如果与它们的关系都搞僵了的话,中共的新政权就不会被承认,更谈不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2期,孔塞冰:《并非一方选择的结果——论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86页。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冷战焦点发生了转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中共不能“不偏不倚地介乎于美苏之间”?针对于此,新中国实行了什么具体的外交政策?材料一:周恩来在公函中说:“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1952年4月30日)(《周恩来选集》下卷,第85—87页)材料二:1950年10月28日印度政府又照会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表示“惊异与遗憾”,并“认为可悲叹的”。10月30日,中国政府致印度政府复照,再次严正声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的一部分,西藏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外国干预。1950年后,正当中国人民大力进行抗美援朝斗争之际,印度又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地区。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正常的外交关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政府在50年代,是用武力解决与印度的争端吗?最终是以什么方式得以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又诞生了什么新的外交政策?材料: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中法国政府原希望保住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