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之点滴……黎贵德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使学生学会知恩的同时能对周围人的关照与帮助表示感激与谢意,并把这种道德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与习惯。迟希新教授说:“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这是一首歌里的一句歌词,虽然语言简练,但意味深远。但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对感恩似乎有点陌生,我们的学生既不知道为什么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人在社会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都必不可少地会受到他人的帮助,帮助你的可能是你的父母、亲人、朋友、老师,甚至是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他们都在默默地为你作贡献。在受到帮助时,你有没有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呢?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说不说都无所谓,反正人们就应该相互帮助,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你换位思考,如果你说一声“谢谢”,他们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如果你没说或忘记说了,他们心里会怎样想呢?有时,一声“谢谢”能温暖人心。所以,人要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是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亲情、有友情;有热心、有善心。教学生学会感恩,就是良知的呼唤、责任心的培养。这是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一、帮助学生懂得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爱的内涵是关注、理解、责任、奉献……在某种意义上说,“爱”是不分国界和超越时空的,一句话,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学生懂得爱就意味着懂得以下并不复杂的道理:人到世间,就应承担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义务;一个对父母、同胞、同学、社会不爱,不负责任的人,其实对自己也不会真正负责,充其量只是一个按个人意愿和逻辑行事的自私者。而学会感恩就是对爱的最好的诠释。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知恩不报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典词句,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我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注重在学生的心灵里播撒感恩的“种子”。我记得我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篇阅读文章时,讲到了一家人为什么喜欢这胖乎乎的小手,因为这胖乎乎的小手替爸爸拿过拖鞋,为妈妈洗过手帕,帮姥姥挠过痒痒。接下去我就问:“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帮助家人都做过哪些事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嘴巴说个不停。“我为妈妈拖过地”,“我为奶奶晒过棉鞋”、“我帮爷爷捶过背”、“吃过饭我刷过碗”……接着我又问:“同学们,做过这些事后你们快乐吗?”“当然快乐。”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欣慰地笑了。我深深地知道,在这潜移默化第教学中,随着学生的逐步感悟,他们也完成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过程。孩子们学会了关心别人,感受到了原来关心别人自己也是快乐的。二、创设学会关心、学会感恩的班级氛围1氛围,即周围的气和情调。一种以关心别人、关心集体,以与人为善为荣,以心中无他人、心中无集体,埋没或伤害别人为耻的“氛围”和“情调”形成之后,许多事就好办了。因为学生能够在融融的氛围中自律、互律,互相提携,共同进步。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英文时,讲到了鸟类和人类是一样的,它们之间都会互相关心,小乌鸦都能知道反哺,我们人类更应该学会感恩。什么叫做反哺、感恩?在别人帮助过你时,你是怎样表示感激的呢?一阵议论之后,学生纷纷举起手。陈杰抢先说:“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我急忙跑着往班里进,结果不小心和一(1)班的同学碰了头,头上起了一个很大的包,是老师带我到医院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