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求参加“东盟杯”论文大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乐学”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陆小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创设快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场景中,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中我时常把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课堂上,比如,我在教第二单元的比较时,我带了七盒粉笔,让一个学生买4盒,再让一个学生买3盒,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一个3和4,让学生进行多少比较,学生马上都说4盒多、3盒少,理解的很快也不容易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认识“>”“<”“=”时,我创设了几句顺口溜“口朝左是大于号,口朝右是小于号,两个横线是等号”这样学生马上就能记住而且还不容易记错和忘记。(二)巧妙创设新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假如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新奇,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的爱好。如教学《认识钟表》,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摘要:“嘀嗒,嘀嗒,铛,铛,铛;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起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导入,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二、课堂教学要体现“趣味化”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大多是认为数学整天就是算、算、算……,非常枯燥、单调。我认为这不是数学本身的错,而应该归责于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艺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上下功夫。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趣味性,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用语要鲜明活泼、形象生动,适时地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格言等,使讲课富有情趣,课堂充满幽默感和笑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建构知识。比如在校内的一节观摩课上,有一道应用题问:从甲地到乙地要用多长时间,一位学生误把5小时答成5时间。当堂教师没有板起脸孔批评指责学生,而是作了如下诙谐有趣的调节:“好,问题问用多长时间,答5时间。那如果问你有多重,答42重,合适吗?”在学生的哄堂大笑中,教师再作讲解和订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其次,要想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还需要使学习材料趣味化。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刚才听了你们的回答,我知道了百分数的应用很广泛。但你们知道吗?我们所学的成语跟百分数还有密切关系呢!你们能用百分数表示半途而废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很快就有了答案:“可以用50%表示。”接着再出示“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半壁江山”……,通过百分数与成语之间的变换,学生由新鲜、好奇而后有所发现,有所顿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三、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演示在课堂教学中巧借具体形象的事物。充分运用幻灯演示来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用游戏,讲故事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讲练,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教学,使学生被一种“愉快”的氛围所陶冶。并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图画等教具,并利用实物让学生亲自演示,他们不仅演示的认真,而且看的也认真。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还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容易理解了,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如:在数学“元、角、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