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准设问是解答好主观题最关键的一步。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要审准设问,必须审准四个要素:•1.知识限定。即试题设问所规定的课本知识范围。就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课本知识而言,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划分。因此,学生必须打好基础,处理好宏观体系与微观知识的关系。•2.对象限定。如:体现类试题,它限定从何处去找体现的道理;原因(意义)类试题,限定回答什么的原因(意义);措施类试题,限定回答解决什么问题的措施;认识(辨析、评析)类试题,限定对什么进行认识(辨析、评析)。在多个认识对象的情况下,不能遗漏了试题设问所给出的认识对象;在单一认识对象的情况下,则要认真解读该认识对象本身的结构。•3.指向限定。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4.分数限定。试题的设问本身规定了命题对学生的要求,而试题设问标注的分数同样是命题对学生的要求,它所规定的是试题对学生组织答案的详略以及答案格式的要求。因此,同样类型的题,在不同的分数下,组织答案会有较大的差别。第一单元考察: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6次,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3次,对家庭消费的因素2次。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集中在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上。依据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与热点的关联度,对本专题“”货币部分主要考查了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价格部分主要考查了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等。“”消费部分主要考查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结构和树立正确消费观(光盘族)等。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价格和消费两部分。在复习备考中,以政策为依托,关注人民币汇率、货币政策调整(从宽或从紧)、物价上涨、绿色消费(限酒令)折射的经济生活知识;以价格(生活必需品)为重点,将价格上涨的原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国家对不合理的价格(房价)上涨进行干预即宏观调控等知识,串成线,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运用商品的有关知识,对“毒胶囊、地沟油”等做一分析。•2、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三个经济学家进行了如下辩论:第一个经济学家说:“如果现在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咱们口袋里的人民币就值钱了,出国就神气多了。”第二个经济学家反对:“如果现在大幅度升值,恐怕你还没出国,就失业了。”第三个经济学家总结:“如果人民币汇率稳定,随着经济发展,咱们口袋里的人民币就会多起来,出国时才能神气起来。”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1)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2)汇率是一把双刃剑,对一国影响有利有弊。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们手中的钱更值钱了,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出口,增加就业压力。•(3)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2012年我国仍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的供应和发行量应是多少呢?针对人民币的发行问题,甲乙两同学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不足,人民币是我国政府发行的,所以只要通过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就行了。•乙同学认为:人民币发行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14分)•(1)人民币属于纸币。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不能通过发行纸币来解决。•(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受客观规律支配。如果纸币发行太少,就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