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拿来主义》使用时间:2014年6月19日主备人:高绪贤校对人:吕春梅【知识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2、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特点: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3、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4、注音: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掘起()磕头()徘徊()蹩进()譬如()国粹()5、理解词义:礼尚往来大度残羹冷炙冠冕堂皇孱头玄虚国粹探究文本:一、速读文本,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1、什么是“拿来主义”?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1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二、回顾全文,整理思路:三、填表:表现实质后果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四、合作探究: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3).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五、归纳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六、完成课后习题三,领会本文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学习反思:2美文欣赏多读点鲁迅鲁迅在他的时代,赢得了无限的敬仰,无限的赞誉。而如今,他却在悄悄淡漠。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习惯了浮华,适应了虚情。我们曾为琼瑶的《窗外》怦然心动,泪如泉涌;我们也会为席绢的俗情杂事津津乐道;我们也热爱着文学,或许为余秋雨诗意的言语,幽默的谈吐发出“千年一叹”,或许为郭敬明天才的文笔,流行的气息而内心仄仄不平,或许为余光中伤感哀怨的笔调而多愁善感。而那个执拗倔强的老头,那些满纸饶舌的白话文,却仅仅被当作语文考试中夺分的热点,使得学生强迫地学它,既而无奈地厌恶他。我却深深地崇敬这个巨人。有人说崇拜是盲目的,但我却只有用这一词来形容我的情感。与其去信仰那些大众情人化的、形式化的笑靥,去追逐物欲横流冲击下虚华浮躁的时尚,去为那些卑微的煽情论调和用来当作炒作焦点的泛滥“温馨故事”而涕泪涟涟,我宁愿怀着极大的热忱去轻抚鲁迅手上的“利刃”,用冷漠的眼神看待外界一切的虚伪与矫揉造作。大多数人讽刺他的偏激,太多人愤恨他的霸道,却只是窃窃私语。鲁迅已不在了,些许是没有再大肆谈论他的必要,于是卑微的人在痛恨中慢慢淡忘他,经受他笔伐的人开始在心底可怜他。那么,让我作为一个忘不了的人来由衷地怀念战斗着的先生。我无法忘记他的身形,高大的光环,正直的发丝不屈地矗立;我无法忘记他曾经有过的至情至性,对于许广平深切的“我已被你征服了”;我无法忘记“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折射的悲愤、激扬与自信;我无法忘记他笔下的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消亡的凄惨和悲茫,天真的闰土在故乡的同一片土地上不自知的沉沦,无奈地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