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蓝祝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胸怀。教学重点: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宽广的胸怀。教学过程:一、走进伟人,导入新课师: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你们猜这是谁写的诗?这是伟人毛泽东少年时写的诗,这首诗写出了伟人的胸怀。伟人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情感。生说理解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这首诗中的名句为题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读课题。“忠骨”具体指的是谁呢?对,指的就是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仔细端详这张照片,浓眉大眼,沉稳而又坚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岸英毅然地加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11月25日,敌美军狂轰烂炸,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一)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画出毛主席收到的三封电报内容以及毛主席所作出的电文批示,据此概括课文内容。(二)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拟定地域殉职喃喃奔赴踌躇黯然眷恋勋鉴2.读读词语,哪些词语是描写神态的?哪些词语是描写动作、心理的?你还有不明白的词语吗?3.现在我们就利用这几封电文和毛主席的批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三、品读析句,体会情感师: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等会儿我们在小组内先交流,说一说你们体会到了什么?交流时注意要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生交流:(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生:我从“整整一天”“一支又一枝”这两个词读懂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心情很悲痛。师:你还读懂了什么?生:这一句是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我也看出了他很伤心。是呀,岸英8岁随母亲坐牢,曾经流落上海街头,到过苏联留学,下农村锻炼,一次次的离开,不都一次次地安全归来吗?这一次他真的就不能回来了,主席能不伤心吗?师:你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生读:师:你还找到那一句(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生:这段话让我感动。自己的儿子死了,心中无比悲伤,但主席仍为朝鲜人民着想,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自己的想法就做了很大的改变。说明毛主席的心胸是无比宽广的。生:这句话写出来毛主席内心的矛盾,这是他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生:作为一国的领袖,主席完全可以再见见岸英,从彭老总的电报我们就可以知道。作为父亲,毛主席一定非常想见一见自己的儿子,他不相信岸英的牺牲是个事实。这时,朝鲜金日成的来电让他主席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岸英的遗体留在朝鲜,从此父子永别,阴阳两隔。这怎么能接受得了呢?(3)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主席为什么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主席已经先后失去了六个亲人,岸英是第七个,他年仅28岁,又是主席的长子,刚刚结婚就奔赴朝鲜战场,他就这样走了。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庾信的诗人,他见到自己亲手种的树死去,失声痛哭,写下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句。岸英牺牲,主席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人生是什么?此时此刻,对于主席来说,人生就是白头发送黑头发呀?生:“强忍”两个字让我感觉到毛主席内心的无限哀伤,但是,他还要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