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代德育名人故事古代德育名人故事古代德育名人故事1据《旧唐书,岑文本传》载,岑文本踏进仕途不久,就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和品德被封为中书令(唐代为天子制订诏书、起草政令的高级官员),他回到家里,脸上显出忧愁的神色。母亲感到惊奇,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没有什么功勋,也不是皇上的旧臣,不恰当地蒙受这样的恩宠荣耀,责任重大,职位很高,这就是我忧愁、恐惊的缘由。"第1页共21页亲朋好友来向他庆贺,他总是说:"如今我只接受慰问,不接受庆贺,因为我无功而被封如此高官,无德而享如此荣誉,实在惭愧!"又有人劝他经营产业,岑文本叹息道:"我本是南方一个平民,步行进入关中。往昔我的愿望,不过是当到秘书郎或一个县令罢了,如今我受到这样高的荣耀,令人恐惊的地方已经够多了,怎可再谈添置产业的事呢?"后来,岑文本果真成了忧国爱民的大臣,深受老百姓的尊敬。古代德育名人故事2《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讲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故事,故事说:第2页共21页某年,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婴出访楚国,楚王挖空心思,想了很多阴谋想让晏婴出丑,都没有得逞。这天,楚王设宴款待晏婴。当宾主酒都喝得有几分醉意的时候,只见两个小吏绑着一名犯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故作惊异地站起来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吏禀报说:"他是齐国人,作贼的。"楚王转过头来讥讽地对晏婴说:"哦,齐国人。你们齐国人都惯于偷东西吗?"晏婴闻言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曾经听说过,桔树生长在淮南,就能结出桔子;移植到淮北,就会长成枳实,叶子虽说相像,第3页共21页但两者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缘由呢?因为水土不同。这个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成为盗贼,唯恐也是楚国的水土使这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吧?"楚王吃了亏,瞪着眼,默不作声,相识到自己不是晏婴的对手了。这个故事表现了晏婴的机灵雄辩,不过,客观环境、条件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也的确是有肯定影响的。看不到这种影响作用就不能理解道德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差异性和善恶标准的相对性。当然,过分夸大这种影响作用,也是会流于偏颇的。古代德育名人故事3第4页共21页明朝有一位闻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官场黑暗,假公济私贪赃shou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其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非常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第5页共21页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然后,他果真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或曰"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便经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德。古代德育名人故事4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和上帝探讨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第6页共21页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手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欢乐地歌颂着华蜜之歌。“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它呢?”上帝微笑着说:“很简洁,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而地狱的第7页共21页人就是因为大家不团结,所以才望“汤”兴叹。”故事并不困难,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剧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华蜜还是选择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