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智慧型教师的思与行》的体会一、本书内容大意本书是作者集十八年的工作经历、体会、认识而写成的专著。作者以“智慧型教师的思与行”为书名,表达了两个含义:一是智慧型教师是自己的理想追求,此书呈现了作者在追求过程中怎样思考的,怎样实践的;二是呈现在追求的过程中与同行交流互补,相得益彰。本书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理想篇、反思篇和实践篇。最后还有四个附录:个人成长轨迹、同伴眼中的张老师、本书教学案例索引、作者发表作品及获奖情况一览览表。同时在三大板块中一共穿插了45个教学案例。理想篇。智慧型教师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理念追求。笔者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认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应该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前主要是读懂教材和理解学生;课中智慧应该体现在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课后智慧应该体现在“反思整改”上,实践后进行及时反思调整,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有章可循。同时,在理想追求中还是需要一些可操作的、可付诸行动的方法和策略,自主研读、勇于实践、善于反思、敏锐意识、勤于提炼尤为重要。反思篇。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依据和结果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获得认知洞见,获得对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如果要真正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那么加强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很重要,把反思按照一定的框架物化成文字形式尤其重要,这可以让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从无序到有序,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想到个性。把不同反思材料按照不同写作框架物化成文字形式,正是笔者多年来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实践篇。教师的工作带着强烈的实践特色。《学记》写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没有亲身实践,教师就不可能掌握教育教学艺术,没有亲身实践,教师就不可能积累教育的智第1页共3页慧,因为教育智慧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智慧。而仅仅有实践也是不够的,对于有的教师而言,多年的实践可能仅仅意味着简单的重复。只有在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实践,让实践与反思双向建构,才能真正成为智慧型的教师。二、读后心得1.智慧型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历程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提升自己,首先要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师自己不读书,搞不清教材知识的前因后果,对教材知识诠释不当,就是误人子弟。有了理论知识,就要勇于实践,教师要时时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穿行,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丰富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一片沃土,教师如果离开实践这片沃土,那么他的成长必将成为“无本之木”。看得多不一定就能做得好,关键还是要在实践中尝试,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反思。如果我们能经常反思,让教育教学中的不良或不足行为及时得到改进,让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并得以延续,那么我们的实践就会变得有意义,就会有收获。我们如果要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留下些许痕迹,其中关键就在于自己能时时反思。在实践反思中,当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就应该及时进行整理,物化成文字形式,让无序的、零散的思维片段变成有序的、整体的,让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层面,逐步地就会有自己独特见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个性化的积淀,让自己的教学具有智慧。2.教师的智慧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数学教学要把“根”留住,关键在于教师的智慧。教师在教学行为中,利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学生智力与精神的双丰收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智慧的着力点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有精心的预设,而真正到课堂上却没有生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预设与生成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从理论上说,如果预设得当,应该有合理的生成。但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有精心的预设而课堂中没有生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教师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