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学述要》有感徐琼2016年1月4日。哇,这个日期很有感觉呀。记得去年的时候,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承认,总想留在2014年,于是日期总是写错。今天写这2016倒是挺顺利,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挣扎。平静接受也好,无奈认命也罢,想抓青春的尾巴,看来是力不从心了。嘿嘿,不过,搭个中年早班车还是可以的嘛。祝自己中年快乐。今日还没有稿子,继续读《阳明学述要》。唉,看书太慢。想一想,看得还算仔细,也就容忍了这份拖沓吧。上次读到变化气质需要保有敬天理的心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敬,一个是天理。不识天理,如何谈敬。所以接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天理。"问:‘不知如何持守。’曰:‘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一般有"格物致知"一词,指探究事物的原理,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源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看来,理学家主张明在敬前,先要明天理,然后才能敬天理。"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能只守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结合这个为孝之道的例子,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理家的主张是知在行前,首先要知道,才能有所行动。用哲学中的二元论来讲,这个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主张心为物先。"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是光照。未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程门口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由此可见,知是变化气质的最重要的工夫。伊川先生曾举过一例,有一个人见过虎伤人,于是变虎色变,其他人虽然也知道虎的可怕,但不像这个人一般畏惧,是因为这个人才是对虎有"知"的人。还举了一个例子,富贵的人和贫穷的人都知道烤肉好吃,但富贵的人一闻见,就露出想吃的样子,而穷人却不是。这是因为富贵的人吃过,知道烤肉的第1页共11页美味。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知道才有深刻的体验。伊川曾让一个有见东西都像狮子的妄想症患者痊愈,他用的方法就是让这个人看到前面有狮子幻觉的时候,用手去抓狮子,他抓不到,自然就知道自己是妄想了,也就好了。这有点像今天的心理治疗中的精神分析,人因为不知道所以恐惧,因为知道而理解释然。有一次听公开课,申荷永老师特别推崇王阳明的学问,想来是从中体会到了知的意境吧。同样的道理,明道也曾讲过,只是他的方法更类似于系统脱敏。如果一个人害怕尖尖的东西,那就不要放过,而要放下。放过,就是避而不谈,而问题还在。放下,就是直面所害怕的事物,搞清他个一二三。如何放下呢。就在家里放置一些尖尖的东西,当这个人知道了,尖的东西不一定会刺人,心里的疑虑自然就消除了。或者,一个害怕黑夜独居的人如果牢坐灯下,告诉自己不害怕,只想庄敬持守,反而会更怕。不如提着灯,走到黑暗里,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鬼,他的心便坦然了。好了,到这里,第一部分已经看完了。这一部分讲了宋学里留下的几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后面更深刻地理解阳明学的贡献和意义。第二篇:读王阳明传记有感读王阳明传记有感读王阳明先生的文字,还是始从于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起,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大加赞扬,引起了我对王阳明先生哲学体系的极大兴趣,后来,在网上搜集了相当多的资料,幸好公司图书室也有王阳明先生的书籍,所以如获至宝的借阅拜读。历史和哲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由于共产党是中国执政党的缘故,现代历史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大肆宣扬,这导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和哲学课本对中国传统的哲学确实一扫而过,以至于中国的许多学生也不知王阳明先生何许人也,或者也许是王阳明先生的学说与唯物主义相悖吧,但总体来说,中国自成一体的哲学和历史是相当富有内涵和生动有趣的,但教科书的呆板去让我们这一代人深受其害。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孔孟之学、程朱理学等重要学说体系,然而在中国学说体系中,还有一样学说在中国历史中大放异彩,第2页共11页那就是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一、王阳明先生的事迹王阳明先生在12岁时就立下要”读书做圣贤”的宏大志愿,并以此一直身体力行,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坎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