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蒂姆的维米尔》有感原创:17艺术管理罗兰艺匠之家昨天维米尔,荷兰风俗画大师,他的作品堪称照片,是精湛的技术与人肉相机的结合体。然而他的作品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真实感,比照片更逼真,更震撼人心。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由于生前默默无闻,因此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他是怎样画出这样逼真的画的一直是一个谜。这激起了后人的研究欲望。当代艺术家,提到了维米尔使用暗箱或者透镜的猜想,但仅仅是一个假说,没有亲身证明。发明家蒂姆·詹尼森利对此感到兴趣,以惊人的毅力付诸实践。从一个对维米尔画法的假设开始,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发明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花了213天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场景,花了130天把画画出来,总共花了一千八百多天还跑了英国和荷兰,证实了自己的假设。疯狂、天才、自娱自乐,让我欣赏又羡慕。他拍摄《蒂姆的维米尔》记录了他整个的研究过程。研究精神可嘉,他认为自己可以证明维米尔是这样创作的。但是依然有漏洞。蒂姆尽力复古,他用简陋的器材做光学仪器,透镜自己磨得尽量粗糙,颜料自己调制,甚至装修尽量复古,尽可能搭建得和原画一模一样。试图还原维米尔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的作画场景。但是,他依然有着现代人远超古代人的外挂——电脑。外挂建模(经过了大量的计算),外挂起稿打透视线,外挂起形,外挂调整透镜与纸的距离,把一切位置都用外挂对准后,再对着光学仪器(估计透镜的厚度也是通过外挂计算的)调色。除了颜色不是外挂以外,其他都是电脑完成的。简直天衣无缝。他可以推着画,从一块地砖画到另一个地砖,从一件东西画到另一个东西。而维米尔是整体作画,先画一个轮廓,再铺大色,等颜料干了再画下一层……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画方式,蒂姆用现代的科技还原维米尔的绘画,很难证明米尔当时就是这样画的。因此该片也无法证明维米尔是这样布景的,维米尔是这样第1页共7页采光的,维米尔是这样构图的,蒂姆花心力重现的维米尔的画仅仅是浅层次的技术复制,仅此而已。蒂姆使用技术解读维米尔的方式固然不错,但他对维米尔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技术上的布置,目的是揭开维米尔是如何通过光学仪器捕捉光影的神秘面纱。他声称自己从未接受过绘画专业训练,自己不是画家,但一样通过科技画出像维米尔一样的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把大师拉下了神坛。此举迎来了美术史研究界的强烈谴责。“他用一个光学仪器捕捉影响,然后照着这个影像长时间的进行描绘,最终完成了这些画作。即使一个普通人使用这样的仪器也能使用这样的效果。”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外边卖的风景行画,先用打印机将风景照片打印出来,然后在上面照着描。这些画充满着匠气,虽然使用了高科技,但毫不真实,既没有照片的像素也不逼真。难道是因为画得太快了没有将光影效果完完全全地照抄下来。我认为不是的,主要是画者个人没有绘画修养,取景不好,颜色不好,机械地模仿已经扼杀了作者的灵气,一味地依赖高科技已经成了前进的障碍。难道科技所呈现的世界就比人眼看到的世界真实吗。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不去用眼睛看世界而用科技看世界的影像,力图描绘影像中的“真实”,这就大错特错了。像维米尔这样的画家应该是精湛的技艺,一流的科技,伟大的思想的结合体。三者缺一不可。即使他使用科技,在外人看来是作弊,但科技无疑使他的画作锦上添花。有人从维米尔的画作中感受到了“凝固的时间”,在那一刻普通的场景成为了永恒;亦有人从他笔下的普通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宗教画特有的伟大神圣崇高,这也说明了维米尔在影像所呈现的真实与自己主观感受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这使他的作品既不是行画的一味模仿影响,也不是像后印象派画家那样纯粹主观的情感表达。要达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毕竟科技用久了会产生依赖,容易照搬照抄所谓的真实。因此维米尔的画才有了永恒的魅力,有了从枯纸堆中跳出来的力量,经久不衰。蒂姆毕竟能力有限,只研究了科技这一方面,对维米尔更加卓越的其余两方面置若罔闻。他真的读懂了维米尔吗。他真第2页共7页的再现了维米尔吗。我认为并不是。他再现的只能是他心中的维米尔——一位发明家,捕捉光影的专家。因此片名为《蒂姆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