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作为一名静默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当怎么写?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1《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第1页共141页发了作者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教学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教学步骤一、导入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实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第2页共141页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喧闹非凡。今日,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观看中心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二、诵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纳幻灯片展示课文,须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第3页共141页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朗读课文,留意精确读诞生字的读音。采纳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识课文内容。三、理清思路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探讨,总结。第一段:写钱塘潮的宏伟景象。其次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超群技艺。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第4页共141页四、串讲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结合语言环境说明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以、而、于、既而、为。探讨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五、小结文章结构清楚,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第5页共141页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喧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实行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调、声响、力气、气概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起先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剧烈的印象。其次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衬托呼应,共同构成宏伟的奇观。第6页共141页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其次段。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缘由何在?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本文突出地运用了衬托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衬托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汹涌澎湃。文章第一、二段采纳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学生探讨,老师总结。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超群的语言艺术。“银第7页共141页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方,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概。总结: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宏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学问,而且能唤起我们酷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观潮》原文第8页共141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敞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安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覆盖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矗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忽然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