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兰亭集序说课稿兰亭集序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化工作者,时常会须要打算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养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说课稿1一、说教材第1页共220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一般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在立意上不同凡响。二、说教学目标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语言简洁而潇洒。《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生虽有肯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第2页共220页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须要积累肯定的文言学问,依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驾驭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驾驭文言句式,娴熟而精确地翻译句子,背诵全文。(2)实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美丽、自然清爽的语言,提高文言阅读实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改变,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所蕴含的主动心情。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第3页共220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实力,据此我将该课的学问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争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验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相识,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改变和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蕴含的主动心情定为教学难点。四、说教法学法老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第4页共220页生的实际状况,我打算采纳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点拨法。“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索与探讨,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改变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第5页共220页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精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育学生自主获得学问的实力;2、探讨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纳小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难句质疑;3、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别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学问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五、说教学过程第6页共220页这篇课文共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四步学习法贯穿其中1、导入由王羲之的书法导入或由王羲之的逸闻趣事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观赏课本前页的插图,观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的特点。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主要采纳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行能读百遍,这篇文章我采纳四步诵读的方法,力求每第7页共220页一步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皆有收获。一读,读准字音。检查学生自读状况,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老师相机作诵读指导。3、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沟通梳理积累的文言词语及句式,老师巡察点拨重点语句。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探讨,探讨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老师集中加以讲解。4、三读文本,读出情感,提出“我的发觉”第8页共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