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代说话礼仪古代说话礼仪说话是一门高校问,我们古人对此有深刻相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明白言语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应当说,语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日依旧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古代说话礼仪古人说话特别注意场合,在什么场合就有什么样的说话方式,第1页共17页《论语》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意思就是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特别温恭谦逊,似乎不能说话的一般;他在宗庙朝廷的时候,说话就特别清晰明白,同时也特别谨慎。这是《论语•乡党篇》中第一句话,整个《乡党篇》都是讲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等基本礼仪,包括说话、吃饭、走路、穿衣、坐位、坐车等等。或许是在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切基本行为规范都要第2页共17页重新建立起来,所以《论语》中要用一个整篇幅来特地讲这些细小的生活礼仪问题,这也说明日常生活礼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回到《乡党篇》第一句话中来,这里开篇就讲到说话问题,可见对说话问题是高度重视的,至于如何说话,首先强调的就是要留意场合,在乡党就要恂恂如也,不能以为自己读过几年书就自以为是、高谈阔论,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而朝廷是决策国家大事地方,就要便便言,说得有理有据、镇定自若,切不行胡言乱语。关于如何说话,《乡党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意思就是上车时,必正立着,第3页共17页两手拿着绳子才上去;在车上,不回头看,不高声说话,不举起两手指指引点。我感觉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坐车的文明礼仪规范。今日我们大力宣扬文明行为举止,其中一个就是要求大家不要在地铁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我觉得孔子所说的;不疾言;对我们应当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古人说话特别注意;分寸;,强调要说得恰如其分。《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噪;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第4页共17页言,谓之瞽’;。我在进入而立之年以后,细细品尝孔子这句话,真是感觉说得太有道理了。这句话意思就是侍奉君子,易犯三种过失,没有问到他就抢着发言,这是浮躁;问到他的时候又不说,这是心中有所隐匿;不看对方颜色便轻率发言,这就似乎盲人一样。我理解,这句话就是告知我们,不该你发言时,就要如铁公鸡拔毛、一言不发;该你发言时,就要声音嘹亮、底气足够,大胆说、英勇说,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尽情亮出来。第5页共17页我发觉,有许多青年挚友初入职场时,很简单犯这样的毛病,不该他说话时话特殊多,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叽里呱啦;让他发言时,缩头缩脑、畏畏葸葸、吞吞吐吐,说话漫无边际、言不及义。所以,孔子又说;可与言之而不与言之,失人;不行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意思也是当说就说、不当说就坚决不说,讲得都是同一个道理。古人说话特别注意谦敬有礼、称人所长,有许多谦称和敬语。比如说称呼自己,就叫;鄙人、卑职、愚生、不肖、不才、晚生、小生、在下;等等;敬称别人时,通常用子、令、尊、贤等用语,;子;第6页共17页是古代对有学问、有德行的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老子、朱子等,能够称得上;子;的肯定是了不得的大家,春秋战国之后的数千年间,能够以;子;相称的,也只有朱熹了,现代社会再要出一个能够以;子;相称的大家,估计还要等待漫长时间;;令;是善与美的意思,一般对人表示尊敬之心,如令堂、令尊、令郎、令侄等;;尊;是常用敬称,如尊祖、尊夫人;;贤;边上德才之能,如贤弟、贤妹等等。之所以要用许多谦称和敬语,关键是内心要与人为善,心中存有仁爱之心,对人总是有善意的理解,这样说出来的话就是良言善语,正如孔子所说;有德者必有言;,所以古人说;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第7页共17页说话时尽量不说苛刻、挖苦甚至损害人的话,因为;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也,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所以说一言之善、贵于千金。正如微信上有一篇转发许多的关于文化的四句话,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示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和善。这四句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