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儒家经典名言儒家经典名言儒家经典名言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同类的声音相互应和,属性相同的相互吸引。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改变起。《荀子.论礼》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改变发生。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第1页共63页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实力。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丢失的可能。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贫困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毅,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平安。第2页共63页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肯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的考虑,就肯定会遭受突然出现的祸殃。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第3页共63页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索,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唐.韩愈《原道》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出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宋.苏轼《策别安万民》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第4页共63页实际也会萎失消亡。儒家经典名言2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高校》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高校》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第5页共63页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明自己的诚意;想要证明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学问;丰富学问就在于深化探讨事物的原理。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高校》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指责别人。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第6页共63页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高校》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瞒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宠爱漂亮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肯定会谨慎。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大意:天给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大意:广泛地学习学问,具体地询问事物发展的缘由,慎重地加第7页共63页以思索,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大意:由于恳切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恳切,这是教化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大意:对上不埋怨老天,对下不指责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平安第8页共63页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胜利。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英勇了。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