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二十年以后教学目标1、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3、分析小说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并能运用在实践作文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1999年“神州一号”飞船升入太空,经历了二十年;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赛场到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经历了二十多年。地球一刻不停地在转动,二十年的时间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欧•亨利所写的微型小说《二十年以后》中给我们呈现的是怎样一番变化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二、速读《关于欧亨利》,筛选重要信息三、整体感悟1、自由朗读小说,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故事情节)2、补充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3、教师点评:两三句话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有两个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纽约一起长大。其中一个要去西部闯荡,于是在出发前晚,两人相聚一个小餐馆,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来到这里再次相会。20年后,去西部的男子鲍勃回到了原地,却发现小餐馆已经变成了一个店铺就在那里等候老朋友吉米·维尔斯。此时,有个执勤的警察经过,发现了男子的脸部某些特征,两人聊起了20年前的那个约定,之后警察不露声色地走开了。不久来了一个高个子男子,与鲍勃相认,但鲍勃很快识破此人不是吉米,高个子亮出了警察的身份,逮捕了鲍勃,原来鲍勃正是芝加哥警方通缉的罪犯。在去警察局之前,便衣给了鲍勃一张纸条,原来刚才那名巡逻警察竟是吉米,他本是来赴约的,但发现鲍勃的特征与通缉犯相符,又不忍心亲手逮捕他,便想出了这个主意。第二课时一、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二、文本研习:分析人物形象在小说的结尾,谜底揭开,原来值勤的警察就是吉米,鲍勃和吉米就是二十年未见的朋友,出乎我们的意料。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有很多疑问,我收集了同学们的问题,对于大家的共同的问题,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一起来解决。1、在结尾处,鲍勃突然被捕,能从文中找到他为何被捕的蛛丝马迹吗?请同学们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并说说理由。(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第3段看到警察,男子“很快地说”,表现出很紧张,连忙解释。第5段,脸色苍白(外貌),和一般人不一样。第9段,小巧玲珑的金表,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细节)。富有第11段语言描写,当然啰,不得不东奔西跑……,洋洋自得,又有难言之隐,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第20段,语言,设法获得,暗示对金钱的渴望而不择手段。第20段,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第24段,不约而同地看对方的脸,罪犯特有的多疑、警惕。小结:通过细节刻画,暴露了鲍勃的身份,他是一个罪犯。2、鲍勃是带罪之身,他来履行与朋友二十年前的约定,也就是把自己暴露在了警察的视线中,难道他不怕被警察逮捕吗?⑴罪犯都是很警惕的,鲍勃是不是这样呢?是的,他很快就识破了便衣警察的身份。⑵鲍勃能认出便衣警察是冒充的,却不能认出自己面前的警察是自己的朋友,这是什么原因呢?①昏暗的灯光,使两人的面容变得模糊。这是客观原因。②鲍勃重情守信,心直口快的性格。向一个警察诉说自己的故事,一是为了消除警察的疑虑,转移话题;二是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剖析,当然对于自己的犯罪他是遮掩的,但对于他“打拼”出来的结果,他是满意而自豪的,也就削弱了对敌人的警惕。第11段,带有炫耀的成分。3、补充社会背景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泛滥成灾,似乎只要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