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树和喜鹊教材分析:一只小小鸟,一棵小小树;两只小小鸟,两棵小小树……许多小小鸟,许多小小树。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只因为他们有了邻居,有了朋友,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共同享受快乐的生活。课文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又像一幅情节生动的连环画,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与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朋友才有快乐,有友爱才会幸福。学情分析:一年级虽然对孤单和快乐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但是能够联系日常生活体验到一个人时的孤单无聊,与小伙伴们玩耍时的快乐开心。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也”的用法,会用“……也……”说话、写话。3、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读好课文,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和快乐。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2、体会树和喜鹊的心情变化,读出这种由孤单到快乐的情绪。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邻居与朋友的重要性,懂得团结协作互爱,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1.出示词语:齐读、小老师领读。只有鸟窝孤单都有叽叽喳喳邻居招呼快乐安安静静2.播放背景音乐,老师朗读,要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设计意图:字词是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重点。检查学生上一节课生字、词语的学习效果,夯实基础。二、品读词句,感悟内涵(一)学习1、2自然段,了解“孤单”的意思,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1.(1)轻声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圈圈这段的事物,说说你有什么感受。(2)交流后出示: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3)教师随机板画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结合板画读好“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引导学生体会:一棵树,让我感到“树很孤单”,一只喜鹊,让我们感受到“喜鹊也很孤单”。2.比较句子。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从前,这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喜鹊。引导学生对比读,结合板画,进一步体会孤单。设计意图:从“一棵、一个、一只”的学习,到板画,再到比较句子,都是在学习“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3、请学生自己说说对“孤单”的理解。小结:从“一棵、一个、一只”“只有”,让我们感受到树和喜鹊的心情,我们可以从第1段词语中知道第2段“孤单”的意思。4.如果你是一棵树(或一只喜鹊)看看四周,你想说些什么呢?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树和喜鹊的孤单。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树和喜鹊的孤单。(1)出示句子: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2)说说从这个"也"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二)学习3-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后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1.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2.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邻居”或“朋友”,引导学生用学习过的“联系上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来理解(1)指导学生理解"邻居"。说说你的邻居是谁,你和邻居的关系怎样。(出示:远亲不如近邻。)(2)他们和邻居怎么相处呢?他们一起做什么?(喜鹊:每天天一亮……安安静静地睡觉了。)(3)想象:树会和邻居做什么呢?(一起交谈,讲故事,聊天……)6.教师小结:是呀,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朋友,再也不孤单了。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我们同学之间每天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玩耍,多么快乐呀!7.指导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在本环节里,让学生在文字里驻足、细品,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内涵,还在无声中告诉学生"抓住关键句阅读"这种基本有效的读书方法。8.专项练习。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1)观察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观察每句话中“也”前后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2)你能不能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爷爷在河边钓鱼,我也——。——,妹妹也在照镜子。——,——也——。三、指导书写,布置作业1.教师示范写“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