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一堂多姿多彩、吸引学生的语文课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通过语文教学,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但是,要上出一堂能够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方法单调、缺乏一定教学手段的语文课是很难吸引学生一节课的。因此,只有教学手段多样化,轻松丰富有趣的语文课才能深入学生心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记得去年,本人非常有幸能够以这篇课文《听听读读──萤火虫找朋友》参加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并最终荣获一等奖。赛后静静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要归功于这份教案的设计有其独特之处。在引入课题时,我先运用了一个谜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师:小朋友,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好吗生:好!师:(出示课件:谜语)小姑娘,夜乘凉,带灯笼,闪闪亮。这是什么生:萤火虫。师:对了,你们真聪明!萤火虫喜欢在夏天的晚上,提着它那绿色的小灯笼,在草丛中飞来飞去,他在干什么呢他在找朋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叫《萤火虫找朋友》。(齐读课题)然后,我并没有像一般的听听读读课那样,在引题后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师: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萤火虫找谁做朋友生2:萤火虫是怎样找朋友的生3:萤火虫有没有找到朋友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着动画,听听课文录音,重点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出示:萤火虫先后找谁做朋友他找到朋友了吗)生:(看课件,听录音。)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的方式引出要求他们听的主要内容,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又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听的效果,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乐意去了解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听清了课文的内容,在接下去的反复朗读中也有滋有味,一些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还指出了别人朗读中的一些不足。师:你们读得真不错!纺织娘说的第二句话比较长,谁来试一下生1:好的,我一会儿就跟你玩。不过,现在我要去找小弟弟。小弟弟真淘气,不知跳到哪里去了,天黑了还不回来。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师:谁来简单点评一下他的朗读生2:我认为他第一、二句话读得比较好,把纺织娘愿意和着急的口气都读出来了。第三句读得还不够好。师:那么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你能来试试吗生2: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师:你读得真不错,生2:应该把高兴的语气读出来,纺织娘看到萤火虫来了就好像看到了希望一样。平时,我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尤其在朗读上,这样也能够促进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学完萤火虫和纺织娘交朋友的情景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萤火虫飞走以后,纺织娘会怎么想呢生1:纺织娘会想:你这萤火虫这么自私,我才不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呢!生2:你这么自顾自,肯定找不到朋友的。然后,我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和自己想到的表演出来,学生兴致都很浓,因为他们自己也参与了“编剧”呢。这篇课文有个特点,就是接下去的萤火虫找小蚂蚁做朋友的那段和前面的萤火虫找纺织娘找朋友的那段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只不过说的话不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散思维,我放弃了以往相同的方法──听、读,采用了一种大胆的方法:师:你们演得棒极了!萤火虫提着灯笼飞走了,这一次他要找谁做朋友生:小蚂蚁。师:让我们根据萤火虫和纺织娘的对话,猜想一下萤火虫会对小蚂蚁说些什么呢宋老师准备请一些同学来给这幅动画配配音。生:(同桌准备,然后给动画配音。)这样,避免了繁琐的讲解,节约了时间给学生补充其他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想肯定比简单枯燥的听读的效果要好得多。看看学生自己创设的情景吧,我觉得并不亚于课本上的内容。生1:小蚂蚁,小蚂蚁,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生2:我愿意。生1:那你就跟我一起玩吧!生2:好的,我一会儿就跟你玩。不过,我现在必须把刚才找到的食物送回家,妈妈病了,正等着这些东西呢。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生1:我不能给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师:非常精彩的对白,我想肯定不亚于书上的对话。谁还愿意再来试试生3:小蚂蚁,小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