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明确“地球只有一个”的含义,从而懂得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重点:明确“地球只有一个”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破碎后我们为什么“别无去处”教学法:引导法、点拨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料。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最亲的人,她给了你生命,哺育你成长,无私地把全部的爱给了你,慷慨地把自己的一切给了你。她是谁?(——母亲)对,是妈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们想过吗,我们全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我们世世代代在它的怀抱里生息繁衍,它孕育了世间万物,是一个生命的摇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出示课题:只有一个地球)(板书:只有一个地球)一、整体感知,分析体会。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要把词语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并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当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后发出怎样的感叹?(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板书:可爱、易碎)(1)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地球的“可爱”?请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找答案。品词析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A.谁知道纱衣是什么?(大气层)那本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比喻也就是打比方)B.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来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课件出示)A.请齐读这句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什么?(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B.作者为什么将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是地球赋予万物以生命,是地球养育了万物生灵。)小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你们觉得它可爱吗?能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生读)(3)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内容。请同学们浏览下面的内容,并找出答案)(课件:地球无私、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A.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个词?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地球有多少资源就愿意向我们人类提供多少资源,这就叫做“无私”,这就叫做“慷慨”。B.地球为我们无私慷慨奉献的资源有哪些?(矿产资源)C.地球无私的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象这些要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而且用完可能永远消失的资源,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板书:资源有限)D.除了这些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这些资源的特点是什么?(可以循环利用,所以是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循环利用,但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总结:地球赋予万物生命,哺育人类成长,可以说,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即将枯竭的磨难,承受着可再生资源即将毁坏的威胁,地球母亲在一次次灾难中变得越来越脆弱。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观看一些图片,看看我们人类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的。(课件出示人类破坏地球的图片)二、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是谁在不加节制地开采,使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了?(是人类)是谁在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是人类)是谁在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是人类)是谁在不断地破坏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还是我们人类)提供资料袋: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约损失2100万公顷。森林:每分钟消失21公顷,每年消失约1100万公顷。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污水: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