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盆地干旱灾害衡阳盆地干旱灾害周松秀周松秀1“1“衡邵干旱走廊”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衡邵干旱走廊”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理•衡邵地区四面环山,东面有武功、万洋和诸广等山脉,西面有雪峰山脉,南面有五岭(又称南岭)山脉,北面有南岳衡山,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m以上。湖南“干旱纬度”即北纬27°穿境而过,因历史上频繁发生严重旱灾,逐惭被称为干旱走廊。据《省水利志》记载,1945年全省性大旱,“衡邵地区灾情惨重”。1960年《湖南省抗旱工作总结》中称其为“历史干旱走廊”。•衡邵干旱走廊的范围包括衡阳全部,邵阳大部和相关地区。涉及4.44万km2土地,103.33万hm2(1550万亩)耕地。特殊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不断变化的水情以及十分脆弱的抗灾能力,使“衡邵干旱走廊”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区域。衡邵地区因历史上旱灾严重而成为干旱走廊。((11)从地形地貌上分析:缺乏建高坝的条件,)从地形地貌上分析:缺乏建高坝的条件,是水旱灾害产生的地理成因是水旱灾害产生的地理成因•“衡邵干旱走廊”属盆地、丘陵地形,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这种地域因素:一是造成区域内岭谷相间、丘陵盆地交错、山不成线、源流短少,不具备建高坝的条件,缺少大型蓄水性控制工程。二是有利于北方冷空气的长驱直入,春夏之交,南下冷空气流因热气流堵塞停滞在南岭一带,造成持续阴雨,雨量大的暴雨极易造成山洪暴发,而东、南、西三面环山的盆地结构,有利于洪水迅速汇集,产生高洪和大涝。三是盛夏初秋,因南岭山脉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越过南岭的山南时发生降水,而山北则出现气流下沉的焚风增温效应,易形成酷热高温持续干旱。((22)从地质条件上分析:灰岩、紫色页岩多,土壤蓄水保)从地质条件上分析:灰岩、紫色页岩多,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弱,是水旱灾害产生的地质成因。水能力弱,是水旱灾害产生的地质成因。•从区域内地质结构来看,主要是由紫色砂页岩、灰岩、泥岩、红砂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这种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而一般地面植物很少或完全无植被覆盖,岩石裸露,光山秃岭,不能储存形成地下水源,是致旱的又一重要因素。衡阳地区的下伏岩性以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红岩类、灰岩类为主,发育在其上的红壤类土壤(占全市面积的57.3%)、紫色土(占14.03%)分布广泛,这两种土的持水、蓄水能力差,透水、渗水能力也极差,因此作为雨水资源直接转换的土壤水分含有量很低,加剧了旱灾发生的几率。((33)从气象因素上分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是)从气象因素上分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水旱灾害产生的气候成因。水旱灾害产生的气候成因。•衡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在空间分布上,衡邵地区是全省“三大少雨区”之一。在时间分布上,一是年际间差别大,以衡阳为例,时段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值:年降雨量为1.84倍,5~10月降雨量为2.3倍、5~7月为3倍、8~10月达7.3倍,6月达8倍,10月达99.5倍。二是年内分配不均匀,年内降雨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50%,多为暴雨洪水,利用率低;而水稻生长期需水量最多的7~9月份,降雨量却只占全年的18.7%。而此期间蒸发量占全年的46.1%。相对稳定的蒸发量与变化无常的降雨量在时间上的耦合,增加了出现水分亏缺的频率。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水旱灾害产生的重要根源。((44)从历史资料上分析: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利基础)从历史资料上分析: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是洪旱灾害产生的社会成因。设施薄弱是洪旱灾害产生的社会成因。•人口急剧增长、耕地急剧减少,耕作制度改变加重了干旱的产生和发展。据对解放初期和20世纪末期对比,人口增长1倍,复种指数增长1倍,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带来农业耕作制度上的“旱改水”、“单改双”,水利工程建到那里耕作制度就改到那里。正常年份,靠水利工程供水辅以自然降水,问题不大。但一遇到灾害年份,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上经济基础差,水利投入不足,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