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同步练习一、关于爱国的名言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爱国如饥渴。——班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二、单选题1.下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瘟疫wēn饥馑jǐn硝烟xiāo簇拥cùB.徽章huī气氛fēn麻痹bì蒲公英púC.镂花lòu惊愕è揩干kāi歼灭qiānD.魁梧kuí迟钝dùn一幢zhuàng儒夫rú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天翻地覆半身不遂拳曲嘈杂B.惶恐不安无微不至欢腾勒索C.光彩夺目千疮百孔空旷显赫D.富丽堂皇小心冀冀惨厉押送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1)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2)他的眉目舒展开来,脸上的表情也明亮起来了。()(3)阳台上,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踉踉跄跄,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三、简答题4.小说以“柏林之围”为题,有什么好处?文章写的明明是“巴黎之围”,为什么题目叫作“柏林之围”呢?5、儒夫上校是被法国军队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事实包含了哪些意义?6、第2段中对巴黎街道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C2.D3.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4、小说中虽实为“巴黎之围”,但名为“柏林之围”,是有深刻含义的。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像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这个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5、这一事实包含的意义有:第一,儒夫上校的爱国情怀、他的法国军人的荣誉感受到致命的打击;第二,在这次普法战争中,法国彻底失败了;第三,只有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才能够彻底摧毁他。6.突出了环境的寂静、凄凉的特点。作用: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巴黎人们生活的凄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渲染了战后的悲伤、凄凉的气氛,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