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曲线运动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先安排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教学,然后讲解了运动描述的实例-蜡块在玻璃管中的上浮,最后安排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从知识结构上看,曲线运动的方向在轨迹上某点的切线方向是反映曲线运动的运动学特征,而曲线运动的条件则是动力学特征,完全符合牛顿力学的研究思路。从对学生认知建构的过程来看,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只是知道一个事物的结果,掌握了曲线运动发生的条件才能理解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这样才能在逻辑上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本节是整章教学的知识基础。教材中选取了两个实际情景的图片和一个演示实验。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重视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本来在通过观察砂轮打磨刀具和投掷链球两个视频后学生得出感性的、最表面的结论,学生还需要深入问题的本质。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这个实验和上述两个材料有本质的不同,它不是一看就了事,而是要通过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然后得到物理结论,这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必然。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到,一个结论的形成并不是草率的。到此似乎研究的过程就可以画上完美的句号,但是通过上述实验只能得出做圆周运动时质点的速度方向,这不能代表一般的曲线运动,所以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教材中又安排了采用极限思想的一段理论证明,从理论上证明了任何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点的速度方向在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学情分析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于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已经理解透彻,曲线运动在知识结构上对于高一学生是比较新的内容,又涉及到对矢量的理解,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要建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图景。教材中所示的曲线运动的图景,生活中有很多,让学生们去观察,去体验。例如让学生抬起自行车的后轮,旋转脚踏板使后轮转动,观察轮上的泥点脱离车轮前的运动。然后提高车轮的转速,泥点将脱离车轮,观察泥点脱离车轮时的速度方向以及泥点脱离车轮后的运动。自行车是学生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利用上述图景,可以缩短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学生对物理、对科学的亲近感。还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公园内的各种游艺项目,数数在哪些项目中参与者的运动是曲线运动,相信学生会得出“生活中曲线运动比直线运动更普遍”的结论。1新课程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2.通过运动描述的实例,让学生对合运动与分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2.理解蜡块上浮实验的特点。3.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善于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教学重难点重点1.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判定。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3.初步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难点1.理解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2.会根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分析具体问题。3.理解运动的合成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突破难点策略由于学生对于矢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此问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教学难点部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不论速度的大小是否改变,只要速度方向发生改变,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具有了加速度,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其所处位置的切线上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对比力的合成与分解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方法1.寻找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提出问题。2.猜测物体在经过某一位置(某一时刻)时的速度方向,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得出结论。3.推广应用,提出问题:做曲线运动的条件。4.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分析事例1.对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