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范文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爽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起先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突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依第1页共23页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缘由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才智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聚成的才智,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始终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先说我最喜爱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第2页共23页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主动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意人第3页共23页民的道德修养)的主见。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具体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日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第4页共23页《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恳你说话不诚恳,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挚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家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敬重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很多。生活道路起先平坦,是特别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线。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第5页共23页不幸的事,华蜜的事。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对挚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主动的行动去补救美妙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或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幻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气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忽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许多颓废的日子,每一第6页共23页天都是充溢而又精彩的演出。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说:学习与实践是欢乐的!和挚友沟通沟通是欢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欢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每天向上,是欢乐的。只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