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足导游词大足导游词作为一名导游,时常须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足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足导游词1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892年-62年),通编为290号,第1页共58页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致、高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改变,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设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数一数二。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第2页共58页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设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特性显明,体态美丽,比例匀整,穿戴明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宝顶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74年-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持续了40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加了新页。宝顶山摩第3页共58页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非常注意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耀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第4页共58页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胜利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心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朝气,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通编为5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石篆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元年,通编为10号,系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石门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通编为6号,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第5页共58页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汲取、溶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显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意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诸多第6页共58页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宏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美辉煌的一页。大足导游词2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