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一)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二)临床诊断:1.如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癌及转移性肝癌者。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及转移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AFP>200μg/L.(2)典型的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3)无黄疸而AFP或GGT明显增高.(4)远处有明显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5)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阳性的肝硬化.【治疗原则】(一)手术治疗:首选方法。对诊断明确,肿瘤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外转移者;肝功能代偿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者;心、肝、肾能耐受手术者应手术治疗。(二)放射治疗:方法为在手术时均作肝动脉结扎和插管,第一周灌注顺铂,20mg/d,连续3次。第二周局部处放射。每次250rad,每天2次,连续3d以上为一个阶段,共进行3-4个阶段.(三)动脉导管栓塞治疗与化疗:是不适合手术的局块型肝癌患者的首选疗法。常用栓剂为碘油与明胶海绵,化疗药物为顺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5—氟脲嘧啶等。每1-2个月重复1次.(四)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适用于较小肿瘤而又不适合手术或动脉导管栓塞治疗者.(五)药物治疗:适用于姑息性切除术后及不宜手术的中期病人。常用药物有顺铂、5-氟脲嘧啶及其衍生物、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氨甲喋呤等。(六)生物治疗:适用于早、中期患者,免疫状态尚好者,用于消灭经手术、放疗、化疗后的残癌。常用者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卡介苗、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等。(七)辅助治疗:给予保肝、支持、对症治疗。肝血管瘤【诊断标准】病史:1.多见于中、青年;2.较小时多无任何临床症状,增大后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及疼痛等。体格检查:1.上腹部肿块与肝相连;2.肿块表面光滑、柔软,可有压缩感,随呼吸上下移动。辅助检查:1.B型超声检查呈强回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见肿块内血流。2.CT检查增强后可见造影剂从肿瘤周边向中央区渗入。3.核磁共振检查。4.肝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主要依靠B型超声或CT检查的偶然发现而确诊。鉴别诊断:主要与肝癌相鉴别。最常发生的差错是把肝癌诊断为肝血管瘤,值得注意。【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1)放射治疗。(2)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2.手术治疗:(1)适应证:1)瘤体≥5.0cm;2)瘤体<4.0cm,但处于肝脏周边而在进行其它上腹部手术时,可考虑一并切除;3)年龄在60岁以下。(2)手术方式:1)肝部分切除;2)肝叶切除;3)肝血管瘤捆扎术。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瘤体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经非手术治疗后瘤体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3.未愈:瘤体无缩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急性重症胆管炎【临床表现】(一)症状:表现为起病突然,有剑突下、右上腹剧烈疼痛,继而发生寒战、高热,体温可超过40℃,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这些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表示病情危重.(二)体征:体检有体温升高,脉率超过120次/分钟,脉搏微弱,剑突下及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常可扪及肿大胆囊。【辅助检查】(一)白细胞总数多超过20×109/L,而血小板常在100×109/L以下.血小板降低除具有诊断价值外,尚有预后意义,其数值愈低,死亡率愈高。(二)术中见胆管内高压和胆汁呈脓性。【诊断】(一)患者常有多次胆道疾病发作史。(二)出现雷诺(Reynold)五联征:即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精神症状(谵妄或嗜睡)。【治疗】(一)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相对较轻、老年不能耐受手术者以及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通常应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有效抗生素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以及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青霉素族也常有效;灭滴灵可以有效杀灭厌氧菌。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及地塞米松。(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