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2.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教学难点: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跳水运动员跳水比赛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人物在干什么?(是的,他们正在进行跳水比赛)同学们,跳水本是一项优美的水上体育运动,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跳水表演,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让我们齐读课题。2.质疑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肯定有很多疑问,比如说(1)《跳水》这篇课文是谁写的?(2)课文中写的是谁跳水?(3)这个人为什么跳水?(4)跳水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这么多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3.简介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跳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配音乐2.课件出示文中的会认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3.课件出示文中的会写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结构。4.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写一写这些生字吧,注意头正、身直、肩平、足安!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是怎样的?2.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3.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把下面的内容先来填写完整。4.那么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故事的起因。(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这是故事的经过。(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讲船长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脱离了险境。这是故事的结局——船长举枪、孩子得救)四、课堂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的层次。那么课下请同学们思考:水手们的表现是如何推动情节的发展?船长的办法又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研读!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结果理清了课文层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内容。二、自由读文,理清人物关系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船长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最后,水手跳下海去救了孩子,孩子得救了!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1.同学们,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下。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更加放肆。她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2.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1)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大笑起来”,孩子却是“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就是指孩子哭也不是,笑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