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3个生字。2.正确朗读课文,读出停顿。背会课文。3.体会伯牙与锺子期的深厚情谊,明白知音之交的含义。[教学重点]读出停顿;通过诵读,体会伯牙与锺子期的深厚情谊,明白知音之交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想象高山流水的情形,体会知音的情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课引入1.出示课文,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文言文)2.我们五年级学过一篇文言文叫什么?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学习文言文什么困难?(板书:读义)(通过问答,明确文言文学习在读与理解上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学习有的放矢。)3.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读好文言文与理解文言文展开学习。二、朗读理解1.读好文言文首先要读正确,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板书:正确)2.检查朗读的准确性,关注生字与古今字音的不同。3.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当时的文章是这样的(出示古文),跟我们看到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强调没有标点)需要判断哪里是一句话,现在我们已经加上了标点,有了句子,但是句子中应该怎样停顿呢?这是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的不同,要读出它独有的停顿,才能正确理解文章意思。(板书:停顿)请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准停顿。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找准停顿,标点的地方必须断开,句子中间的停顿要像读古诗一样做到声断气连。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拖调拖调。(这里的提示告诉学生文言文朗读的要求与技巧,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由于本期六年级是改用统编教材,这是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所以在这方面的朗读还是有难度的,在这里作为重点指导,有助于学生下面对文义的理解。)学生自己练习,然后交流。重点指导“善哉乎鼓琴”与“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穿插字形记忆,练习写字。4.读准停顿之后,我们来试着讲讲这个故事。请结合注释,同桌互相说说。学生交流,明确故事经过。(板书:伯牙鼓锺子期听)三、细读悟情1.从大家刚刚的讲解中,我们感受到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浓浓的情谊,这样的情谊我们把它称为“知音”,请大家看课本“资料袋”。(板书:知音)齐读诗句。2.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明他们互为知音吗?预设1.太山、流水⑴生读句子,说理由。A.A.志,情志,心志。锺子期听出伯牙的心志,走入心灵。介绍伯牙身份,体会锺子期的夸奖与他人的不同。(板书:志曰)B.B.有哪位同学练习弹琴的?你高兴的时候会怎么表示?不高兴呢?有人能听出来吗?(此环节,旨在通过通过自己练琴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何为知音,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⑵创境想象:A.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锺子期曰:“?(生看词语接句子)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春雨。”春雨绵绵秋风习习烈日炎炎杨柳依依白雪皑皑百鸟啾啾忧心忡忡喜气洋洋怒气冲冲杀气腾腾B.老师想象情景,学生看课件回复诗句---自主回复诗句。例: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秋天: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塞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儿童嬉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样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一方面检查学生对词语及古诗文的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为主动积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预设2.破琴绝弦⑴生读句子,说理由。(板书:死绝)⑵创境拓展:伯牙乃宫廷乐师,琴艺高超自不必说,但是大家的夸奖、君王的赏赐都不及子期的知音之语。因此,子期之死,于伯牙而言,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再无人能够走进他的琴中、走进他的心中。出示补充片断1和2(教学参考补充资料内容),导读。3.(放课件,伴乐)如此知音之交,可遇而不可求,令人心生羡慕,为之神往!让我们再次朗读这篇文言文,感受这深厚的情谊吧。点评:是否读出了味道(板书:味道)4.现在,你能试着读出这段古文了吗?(这个步骤实际是考查学生在理解大意之后的一个背诵,但是用读古文的形式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对探究传统文化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