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癌护理查房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内容安排病例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问题讨论患者江泽平,男性,42岁,因“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40+天,腹胀、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10天”于2015年2月2日入院。体温:36.6℃,脉搏:8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14/78mmHg。现病史:患者40+天前发现肝右叶占位,大小约9cm,遂就诊于广州军区医院(具体治疗不详),后就诊于武胜中医院(具体治疗不详),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乏力、消瘦、食欲减退,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为求进一步治疗,遂于我院就诊,门诊以“原发性肝癌”收入我科。病史资料既往史:2010年曾因胫骨下段骨折行手术治疗,乙型肝炎病史20年,长期服用中药治疗,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个人史:四川省武胜县、长年居住广州,无疫区居留史及无毒物接触史,吸烟20年,平均20支/日,已戒烟。饮酒20年,平均3两/日,未戒酒。婚姻家庭关系和睦。专科检查体征: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压痛,无腹肌紧张,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莫菲氏征阴性,肝区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1.原发性肝癌2.肝硬化失代偿期3.门脉高压症4.腹水入院诊断1.胸片示:右膈面抬高,心肺未见异常。2.CT示:肝右后叶原发性肝癌伴肝内多发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海绵样变,腹腔中少量积液。辅助检查临床检验报告甲胎蛋白(AFP):41.4ug/L0.0-20.0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69.9U/L5.0-40.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46.9U/L5.0-50.0白蛋白(ALB):26.7g/L40.0-55.0总胆红素(TBIL):271.5umol/l1.7-20.0乙肝表面抗原定量(HBSAG)+红细胞(RBC):2.5810E12/L4.3-5.5血红蛋白(HGB):74g/L130-175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患者入院后,暂予以保肝、补充维生素K1改善凝血机制治疗,进一步完善检查后,明确诊断原发性肝癌,大量腹水形成,且肝癌伴肝内多发转移,因此给予护肝、抗癌、利尿及抗炎等治疗;于2015年2月6日17:20给予穿刺抽取腹水约1200ml,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治疗经过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目前护理诊断﹖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1.恐惧焦虑与担心疾病的预后和生存期限有关。2.疼痛与肿瘤进行性肿大致肝包膜张力增加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和肿瘤消耗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5.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消瘦和营养不良有关。6.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7.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胆汁瘘、感染等。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护理措施?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1.心理护理评估患者恐惧的表现,寻找患者恐惧的原因,给予患者正确的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解释保持乐观情绪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为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帮助患者减轻情绪反应,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2.疼痛护理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及其所能够忍受的范围。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减轻腹部压力刺激。取半卧位,可减轻腹壁紧张,减轻疼痛。饮食宜清淡、高蛋白、低脂、无刺激的易消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胀,以免诱发疼痛。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对以上措施效果不佳或中、重度疼痛,可根据WHO疼痛三阶梯止痛法,并观察、记录用药后的效果与不良反应。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3.改善肝功能和营养状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减轻肝脏负荷。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进食适量的脂肪和高维生素。对有腹水者,按每天3~5g限制盐的摄入;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每天观察、记录体重和腹围变化。根据病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酌情输注血液制品、白蛋白和支链氨基酸,以纠正低蛋白血症,以保护肝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三科4.预防感染生活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病房清爽,干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