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影像诊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影像放射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影像放射科张延伟张延伟呼吸系统影像诊断提要检查方法基本病变基本病变常见病变影像诊断正常影像表现呼吸系统影像诊断提要检查方法基本病变基本病变常见病变影像诊断正常影像表现哪些?特点?选择?检查程序呼吸系统病变待排透视摄影CTMRI平扫增强检查方法一、x线检查(一)透视可随意变换体位观察和观察结构的活动;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低;不能保留影像资料。(二)摄片常规采用正位(后前位)与侧位摄片。高千伏摄片,可显示被肋骨重叠的血管纹理及病变,穿透纵隔,使气管、主支气管及心脏后的病变得以显示。(三)体层摄影(四)造影检查包括支气管造影和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检查,已被取代。检查方法二、CT检查(一)平扫普通CT采用采用5~10mm层厚连续扫描,小病灶加1~3mm的薄层扫描及靶扫描(以病灶为中心的放大扫描),肺弥漫性病变加高分辨率扫描(HRCT),即采用薄层(1mm)、靶扫描及高空间分辨率(HR)算法重建。(二)增强扫描肺部占位病变、血管性病变或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纵隔病变等均需要增强扫描。胸部增强扫描时相可分为肺动脉期(延迟时间约15~20秒)、主动脉期(延迟时间约25~35秒)、静脉期(延迟时间约50~70秒),扫多少期相、不同时相的扫描范围均根据具体病变选择。如果要进行CT血管成像(CTA),最好采用造影剂跟踪技术以准确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注射对比剂后在感兴趣层面上连续扫描称动态增强CT扫描,可以得到病灶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显示病灶的血供特征,主要用于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检查方法三、MRI检查一般采用自旋回波(SE)及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对于肺门及纵隔病变往往需加用梯度回波序列(TFE,FFE)以区别是否为血管病变。为减少呼吸运动的伪影,应使用呼吸门控或屏气扫描。增强扫描用于肺血管病变的诊断和肺内结节等病变的鉴别诊断。呼吸系统影像诊断提要检查方法基本病变基本病变常见病变影像诊断正常影像表现一,X线表现二,CT表现三,MRI表现胸部正位片肺野纵隔膈气管肺门一、胸部正常X线表现肺野与肺叶肺野肺野代表胸片上含气肺组织所显示的透代表胸片上含气肺组织所显示的透亮区域亮区域,,为描述方便为描述方便,,划分为划分为内、中、外三带和和上、中、下三野肺叶肺叶为解剖定位,分界线为叶间裂为解剖定位,分界线为叶间裂肺段肺段肺小叶肺小叶胸部X线表现肺野划分气管支气管与肺叶示意图正常支气管造影肺门肺动脉肺动脉、、肺静脉肺静脉、、支气管支气管淋巴组织淋巴组织肺纹理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淋巴管组成。正常主要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淋巴管组成。正常主要为肺动脉影像。为肺动脉影像。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围延伸,逐渐变细。观察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围延伸,逐渐变细。观察时注意其时注意其多少、、粗细、、分布,,有无扭曲变形等等。。正常肺门与肺纹理肺叶与肺段右肺右肺左肺左肺上叶上叶1.1.尖段尖段上叶上叶1+2.1+2.尖后段尖后段2.2.后段后段3.3.前段前段3.3.前段前段中叶中叶4.4.外段外段4.4.上舌段上舌段5.5.内段内段5.5.下舌段下舌段下叶下叶6.6.背段背段下叶下叶6.6.背段背段7.7.内基底段内基底段7+8.7+8.内前基底内前基底段段8.8.前基底段前基底段9.9.外基底段外基底段9.9.外基底段外基底段10.10.后基底段后基底段10.10.后基底段后基底段肺小叶(pulmonarylobule)((次级)肺小叶次级)肺小叶secondarylobulesecondarylobule小叶细支气管小叶细支气管(分出(分出33~~55个终末细支气管)所属个终末细支气管)所属的肺组织的肺组织多角形,边长约多角形,边长约1-2.51-2.5cmcm,,具有纤维间隔的最小单具有纤维间隔的最小单位位腺泡腺泡primarylobuleprimarylobule终末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所属的肺组织所属的肺组织一个肺小叶含一个肺小叶含3-53-5个腺泡个腺泡腺泡的直径为腺泡的直径为4-74-7mmmm,,肺实质的基本解剖单位肺实质的基本解剖单位离体肺小叶静脉小叶间隔小叶核心纵隔mediastinum与分区膈diaphragm肋膈角右膈面心膈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