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及牙周疾病第一节龋牙概述1)龋牙的定义是什么?2)龋牙的划分?2、龋牙的病理是牙硬组织脱钙和有机物分解,乃至牙硬组织逐渐溶解、消失。3、临床表现龋牙好发于牙的窝沟、临面、颈部和深部。浅龋:无自觉症状。中龋:对冷、热、酸、甜比较、敏感。深龋:对各种刺激有敏感和疼痛。4、影像学表现1、浅龋:只累及牙釉质和牙骨质。发生于颌面及深沟者,临床检查就可发现。对邻面牙颈部的颌坏,需采用X线检查。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整。2、中龋:•已累及牙本质的浅层。表现为•圆弧形牙硬组织凹陷缺损。或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杯口状缺损。3、深龋病变已发展至牙本质的深层。X线片上可见较深的龋洞,龋洞底与牙髓室接近,髓室角变低,髓室变小。严重时可穿髓,表现为龋洞与髓室角或髓室融合。第二节牙髓病一、牙髓钙化X线表现为牙髓内高密度影,呈局限髓石或弥漫高密度影。第二节牙髓病二、牙内吸收X线表现为牙髓腔扩大。第三节根尖周病一、根尖周炎(一)根尖脓肿(二)根尖肉芽肿(三)根尖周囊肿(一)根尖脓肿有急性和慢性两种。1、病理:早期根尖孔附近的牙周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化脓。进展期牙槽骨骨质破坏,穿破骨膜,形成瘘道。2、临床表现咬合痛,典型为自发、持续性、搏动性痛。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体检患牙有明显叩痛。3、影像学表现急性早期可无异常发现。进展期可见以病原牙为中心的牙槽骨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硬板消失。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以病原牙为中心的牙槽骨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硬板消失。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二)根尖肉芽肿1、定义:是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感染刺激而产生的炎性肉芽肿。2、病理:附着于根尖部的团块状肉芽组织。3、临床表现:多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微疼痛。3、影像学表现1)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牙槽骨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无致密骨硬板。2)病变直径一般不超过1cm。3)病变周围骨质正常或稍致密。(三)根尖周囊肿病理上常为根尖周肉芽肿转变而来。临床上常无自觉症状。体检如果囊肿较大时,可见下颌骨膨大,扪及波动感和乒乓球样感。邻牙松动移位。3、影像学表现1以病原牙为中心,形成规则、大小不等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晰锐利,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2病变直径平均1-2cm或更大。3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三)根尖周囊肿•1以病原牙为中心,形成规则、大小不等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晰锐利,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2病变直径平均1-2cm或更大。•3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1、定义:是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2、分类1)慢性成人牙周炎2)青少年牙周炎3)快速进展性牙周炎4)青春期前牙周炎第五节牙周炎病理1、菌斑感染引起非特异性炎症。牙龈炎性细胞浸润,牙周袋形成。2、牙槽骨质吸收,牙齿松动及牙周溢脓。3、颌创伤,牙周炎加重。临床表现基本表现为牙龈炎、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及牙松动。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牙槽骨水平型吸收正常牙周炎影像学表现•牙槽骨垂直型吸收影像学表现•牙槽骨混合型吸收第六章颌面骨炎症•颌面骨炎症是指由微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的颌面骨炎症过程的总称。•颌面骨炎症的分类•化脓性•特异性•物理性•化学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病因•1)主要金黄色葡萄球菌•2)其次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感染途径•1)牙源性•2)损伤性•3)血源性•流行病学•牙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多见,尤其是牙源性边缘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其次颌面骨放射性骨坏死•颌面骨化学性骨坏死(化学工厂)•特异性颌骨骨髓炎少见第一节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因其感染途径和病理过程的不同可分为:•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是病原牙首先引起根周或根周组织感染,没能得到合理治疗,炎症由颌骨内向周围扩散,再累及密质骨和骨膜。•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1)局限性骨髓炎•2)弥漫性骨髓炎•好发部位下颌骨•病因病理•感染途径:化脓菌——病原牙牙髓腔或牙周致根尖周——颌骨骨髓•病理•病变部位骨髓腔内扩张充血•骨质脱钙•骨质破坏、化脓•脓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