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水产品原料的初加工水产品的种类很多,有鱼类、虾蟹类、软体贝类等,品种不同加工方法也有不同。一、鱼类原料的初加工(一)体表及内脏的清理加工、褪鳞加工:特殊鱼的鱼鳞,如新鲜的鲥鱼,鳞片中含有较多脂肪,烹调时可以改善鱼肉的嫩度和滋味,应保留。、去鳃加工:鱼鳃是微生物最多的地方。鱼类有两个鳃,每鳃各有个鳃裂,其中个鳃裂上各有个鳃片,第五个鳃裂上无鳃片,但连接着咽齿,去鳃时一同去掉。、开膛加工:开膛去内脏的方法有:()腹出法:从腹部剖开,将内脏取出,常用于“红烧鱼、松鼠鱼”等。()脊出法:从鱼背处下刀,沿脊骨剖开取出内脏,常用于“荷包鲫鱼”()鳃出法:用两根筷子从嘴部插入,通过两鳃进入腹腔将内脏搅出(切断肛肠),制作“叉烧鳜鱼、八宝鳜鱼”等。、内脏清理:鱼漂富含蛋白质,特别是鮰鱼漂、黄鱼漂更是上品,加工时应剖开洗净。鱼腹腔壁内附着一层黑色薄膜腥味重,应刮洗干净。、无鳞鱼的黏液去除加工:常用的去除黏液的方法,有浸烫发和盐醋搓揉法两种。()浸烫发:将表面带有黏液的鱼,如鮰鱼、泥鍬、鲶鱼、鳝鱼、鳗鱼等,用热水冲烫。根据鱼的品种不同应灵活掌握水温。一般鳗鱼的水温在度;黄鳝、泥鍬的水温在度。在水中加入葱、姜、盐、醋、酒等调料,可使鳝鱼体内和体表黏液中的三甲胺被中和,大大减轻土腥气味,并使鳝鱼表皮发光。()盐醋搓揉法:将宰杀去骨的鳗肉或鳝肉放入盆中,加入盐、醋后反复搓揉,待黏液起沫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多用于“生炒鳗片、炒蝴蝶片”等。(二)鱼的分割与剔骨加工、鱼的骨骼结构:由头骨、脊椎骨、肋骨、鳍组成。、鱼的肌肉结构:鱼的肌肉主要是横纹肌,即骨骼肌,可分为白肌和红肌。红肌分布与经常运动的相关部位,如胸鳍肌、尾鳍和表层肌等。特点是收缩缓慢,持久性强、耐疲劳,如鲤鱼的红肌就发达。白肌则相反,收缩性强,游动范围小,灵活,如白鱼、黑鱼等。、鱼的分割部位及应用鱼头:以胸鳍为界限割下,其骨多肉少、肉质细嫩,皮层含丰富的胶原蛋白,适合红烧、煮汤等。躯干:去掉头、尾即为躯干,中段可分为脊背和肚档两部分。脊背的特点是骨粗肉多,肉的质地适中,鱼菜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脊背肉,适合的方法广泛。肚档是鱼中段靠近腹部的部位,肉厚皮薄,脂肪丰富,肉质肥美,适合烧、蒸等。鱼尾:俗称“划水”,以尾鳍为界限割下。皮厚筋多,肉质肥美,尾鳍富含胶原蛋白,适合红烧,也克与鱼头一起做菜。、躯干的去骨加工从背部下刀将鱼剖成两片,带脊椎骨的叫硬片,反之为软片。方法简单。、鳝鱼的去骨加工()鳝鱼生出骨法:用刀将鳝鱼从喉部向尾部剖开腹部,去内脏,洗净抹干,再用刀尖沿脊骨剖开一长口,使背部皮不破,然后用刀铲去椎骨即成鳝鱼肉。鱼肉可制作“炒蝴蝶片”、“生爆鳝背”、“炖鳝酥”等()鳝鱼熟出骨法:先用锅将清水烧沸,加入盐、醋、葱、姜、黄酒、,然后倒入活鳝鱼,迅速加盖,烫分钟,捞出用清水洗净。放在墩面从腹部下刀划开,背部完整的“单背划”,背部划成两条的叫“双背划”。(三)整鱼出骨整鱼出骨:指将鱼体中的主要骨骼去除,而保持完整外形的一种出骨技法。如“八宝刀鱼”、“三鲜脱骨鱼”等。出骨的刀具:从形状上看,出骨刀成一字形,刀身长厘米,宽厘米、厚厘米,刀身三面有刀刃,其中一面有长刀刃,靠柄无刀刃的这一段刀身可以放食指,做横批腹刺时手指抵刀发力之用。适合整鱼出骨的原料:鳜鱼、黄鱼、黄姑鱼、石斑鱼、鲤鱼、鲈鱼刀鱼等。每条鱼约在克左右。刀鱼在克。反出骨的整料,一般选用活鱼较好。出骨的方法:可分为鳃内出骨和鳃下出骨两种。、鳃内出骨:适用于黄鱼、鳜鱼等骨骼小而散刺少的鱼类,重量以克为宜。方法:)剪刀从脐门进入剪断脊骨。)掀起鱼鳃骨盖,用厨刀斩断脊骨。)出骨刀从鳃内沿脊骨向前铲批,直到脐门后平批向腹部使胸骨和和脊骨分离。)将鱼翻身,用以上方法剔除另一面骨。)从鳃内捏住脊骨,将脊骨和胸骨连内脏抽出,洗净即可。、腮下出骨:又分为腮下两面开口出骨法和腮下一面开口出骨法两种。()腮下两面开口出骨法:适用于黄姑鱼、石斑鱼、鲤鱼、鲈鱼刀鱼等。方法:)鱼腮下厘米处,横切一刀切断脊骨、胸骨,刀口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