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工程学院旅游烹饪系李超haoqi824@163.com第三节细菌性传染病及其控制一、炭疽二、结核病三、布氏杆菌病一、炭疽1、病原特点2、病源的污染3、致病性4、疾病控制2001年美国”9.11事件”阴云未散,01年之后生化武器炭疽热病菌事件又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当年有40余人因直接或间接接触夹带有炭疽热病菌的邮件而受感染,其中5人死亡。而后法国首都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有关炭疽热的报警。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病是牛、马、羊等动物传染病,但偶尔也可传染给从事皮革、畜牧工作的人员,该细菌在1877年首次发现。炭疽杆菌的芽孢可以抵御很强的紫外线,高温等恶劣环境,在适合的环境下,芽孢会从新开始活动,变成有感染能力炭疽杆菌。需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1、病原特点①芽孢抵抗力强②炭疽杆菌繁殖体能分泌炭疽毒素③引起人类肠、肺、皮肤炭疽①芽孢抵抗力强形成芽孢后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及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①芽孢抵抗力强110℃高压蒸汽60min;沸煮40min;浸泡于10%福尔马林液15min。②炭疽杆菌繁殖体能分泌炭疽毒素炭疽杆菌粘在皮肤伤口或肺上,便开始迅速生长并产生一种由三部分组成的致命毒素,导致细胞大量的死亡,从而导致令人恐惧的结果。③引起人类肠、肺、皮肤炭疽肠炭疽病变主要在小肠,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③引起人类肠、肺、皮肤炭疽肺炭疽呈出血性气管炎、支气管炎。③引起人类肠、肺、皮肤炭疽皮肤炭疽呈现黑色焦痂。③引起人类肠、肺、皮肤炭疽脑膜炭疽,软脑膜及脑实质均极度充血、出血及坏死。※2、病源的污染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④流行特征①传染源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a.经皮肤粘膜b.经呼吸道c.经消化道a.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b.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c.经消化道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③人群④流行特征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夏、秋发病多。当病畜尸处理不当,形成炭疽芽孢污染土壤、水源、牧地,可成为长久的疫源地。3、致病性一定数量芽孢杆菌进入皮肤破裂处吞入胃肠道吸入呼吸道人体抵抗力减弱时局部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炎症3、致病性潜伏期:一般为1~5d,也有短至12h,长至2周。接触——皮肤炭疽。食用——肠炭疽。吸入——肺炭疽。并发症——脑膜炭疽。接触——皮肤炭疽以皮肤炭疽最常见,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皮肤炭疽——红斑、丘疹,周围组织肿胀,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食用——肠炭疽由食入病兽肉制品所致,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并有胃肠道溃疡、出血及毒血症,发病后2~3d内死亡。吸入——肺炭疽由吸入病菌芽孢所致,多发生于皮毛工人,病死率高。病初似感冒,进而出现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可在2~3d内死于中毒性休克。3、致病性并发症——脑膜炭疽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明显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多呈血性,少数为黄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案例分析——沈阳市郊炭疽病疫情05年7月18日,王吉林像往常一样,请本村的赵连科宰杀了一头自家饲养的牛。7月22日,他记得好像被蚊子叮了一口,挠了挠没理会,可是不久就开始发热,皮肤也感到不舒服。4、疾病控制①严格管理传染源病人应隔离治疗,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为止。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应焚毁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禁止食用或剥皮。4、疾病控制②切断传播途径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加工要有兽医检疫。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畜产品加工厂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设施,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必要时封锁疫区,对病人的衣服、用具、分泌物、排泄物等分别采取煮沸、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