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痛觉过敏C1VIP免费

痛觉过敏C1_第1页
痛觉过敏C1_第2页
痛觉过敏C1_第3页
疼痛的中枢和外周机制生理学及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许继田教授生理性疼痛:特点是阈值高、持续时间短,属于机体的防御反应。病理性疼痛:又称临床疼痛伴有损伤、炎症等病理变化,其特点是痛阈低、对痛刺激异常敏感和伴有自发性疼痛。Goodpain:生理性疼痛和持续较短的病理性疼痛,一般组织修复后痛觉过敏消失。Badpain:伤口愈合数月乃至数年后疼痛仍然持续,如幻肢痛等,对机体无任何益处。三、生理性痛(一)体表痛1.皮肤痛的性质:快痛和慢痛2.痛觉感受器与传导通路的特点●内源性致痛物质(组胺、缓激肽、K+、5-HT、PG等)→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传入纤维:Aδ类纤维---传导快痛C类纤维---传导慢痛3.痛觉过敏初级痛觉过敏次级痛觉过敏(二)深部痛特点:定位不明确,常伴有痛反应.可反射性引起邻近骨骼肌收缩、缺血而加剧疼痛。(三)内脏痛与牵涉痛1.内脏痛的特点①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常伴有痛反应②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敏感,对刺激分辨力差③往往伴有牵涉痛2.牵涉痛的可能机制易化学说会聚学说(四)痛觉的调制1.脊髓对痛觉的调制闸门学说2.脑干下行性痛觉调制系统中脑中央灰质、间脑室周灰质→延髓中缝核群及腹内侧网状结构→脊髓后角胶质区ENK能中间神经元→突触前抑制痛觉传入纤维或突触后抑制第二级传入神经元痛觉过敏是病理性疼痛的主要特征。目前认为其形成机制是中枢和外周的敏感化。中枢敏感化痛阈下降痛刺激痛觉过敏(allodynia)外周敏感化反应增强(hyperalgesia)原发性痛觉过敏:过敏现象发生在损伤部位。继发性痛觉过敏:过敏现象发生在损伤以外的部位。一、痛觉过敏的外周机制1.痛觉感受器敏感化2.神经损伤引起的异位冲动(ectopic(impulse)异位冲动主要产生于神经瘤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3.在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异位冲动来自于支配肌肉的A纤维。放电的频率和方式与神经损伤的程度有关。4.交感神经在痛觉过敏中的作用二、痛觉过敏的中枢机制1883年Sturge就曾提出”PeripheralinjurytriggersachangeintheexcitabilityoftheCNSsothatnormalinputsevokedexaggeratedresponsesleadingtopainhypersensitivity”.有关中枢敏感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髓背角。大量的研究证明,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特定的传入冲动的反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明显的可塑性。(一)脊髓背角的四种功能状态1.正常状态:强刺激兴奋Aδ/C纤维,其末梢释放SP和Glu激活背角神经元上的AMPA和NK1受体,引起痛觉。2.压抑状态:下行抑制系统处于兴奋状态,通过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抑制背角神经元的活动,使强刺激不引起疼痛。3.过敏状态: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增多,突触后膜受体的敏感性增高,强、弱刺激均能引起痛觉。4.背角的结构重组:主要发生在神经损伤后。(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可塑性变化1.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1)C纤维诱发电位的特征:高阈值;长潜伏期;受到上位中枢的强烈抑制。(2)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1-100Hz的刺激均可引起LTP,但以100Hz的刺激效率最高。(3)阻断NMDA、NK1或NK2受体可防治LTP的产生急性神经损伤引起脊髓背角LTP1.在刺激电极的外周端切断坐骨神经引起LTP2.钳夹坐骨神经引起的LTP可被切断神经进一步增强3.强直电刺激引起的LTP可被切断神经进一步增强脊髓背角LTP是如何表达和维持的?1.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与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有关。2.晚期LTP的维持需要新的蛋白质合成2.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压抑(long-termdepression,LTD)(1)兴奋Aδ传入纤维引起C-纤维诱发电位的LTD,翻转LTP。(2)在脊动物,兴奋Aδ传入纤维引起LTP。(3)下行抑制系统的功能状态决定突触传递可塑性的方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