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肛管直肠疾病VIP免费

肛管直肠疾病_第1页
1/123
肛管直肠疾病_第2页
2/123
肛管直肠疾病_第3页
3/123
直肠肛管疾病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直肠、肛管、齿状线、白线直肠肛管肌:肛管内括约肌肛管外括约肌肛提肌•直肠在第三骶椎前面接乙状结肠,向下沿第四、第五骶椎和尾椎的前面下行穿盆膈,移行于肛管而止于肛门•直肠全长约12cm~15cm•直肠有三个弯曲,上、下两个均不明显,略凸向右侧,中间一个较明显,凸向左侧•直肠的肌层与结肠相同,有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直肠壶腹部粘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直肠瓣的数目可有变异,最多可达5个。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肛管是消化道的末段,上自齿状线,下至肛缘,长约3cm~4cm。肛管内层上部为移行上皮,下部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肛管为肛管内、外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齿状线为直肠和肛管的交界线,呈锯齿状,亦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在胚胎时齿状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因而齿状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引流都不同齿状线重要意义:•①齿状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状线以下为肛管动脉供应。齿状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通过直肠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如扩张则形成内痔;齿状线以下为直肠下静脉丛通过肛门静脉回流至腔静脉,此丛扩张则形成外痔。齿状线重要意义:②齿状线以上为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状线以下受阴部内神经支配,痛感敏锐。故内痔的注射或手术治疗,均应在齿状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状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和水肿。齿状线重要意义:③齿状线以上的淋巴引流主要入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主要入经髂外淋巴结到髂总淋巴结或髂内淋巴结.直肠肛管的血液、淋巴和神经齿状线以上齿线线以下动脉:直肠上动脉肛管动脉直肠下动脉骶正中动脉静脉:直肠上静脉丛直肠下静脉丛淋巴:上组--三个方向下组--两个方向神经:交感神经阴部内神经的分支副交感神经•齿状线以上的粘膜,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1~2cm,称直肠柱(肛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为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为肛窦,窦口向上,深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窦内易积存粪屑,易于感染发生肛窦炎。肛管与直肠柱连接的部位,有三角形的乳头状隆起,称为肛乳头。•直肠、肛管肌肉包括不随意肌和随意肌两种。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门外括约肌和肛提肌;不随意肌位于肛管壁内,即肛门内括约肌•肛提肌是直肠周围形成盆底的一层肌肉,由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三部分组成,起自骨盆两侧壁,斜行向下止于直肠壁下部两侧,成漏斗状,具有承托盆腔内脏、帮助排粪、括约肛管等重要作用。•肛管直肠环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邻近的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共同构成的肌环,围绕直肠和肛管交界处,在直肠指检时可清楚摸到,此环对括约肛门十分重要,损伤后可造成肛门失禁。•直肠、肛管在齿状线以上的供应动脉主要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终端直肠上动脉,其次是来自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和骶正中动脉。•齿状线以下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肛管动脉。•直肠、肛管有两个静脉丛。直肠上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上方的粘膜下层,汇集成数支小静脉,穿过直肠肌层成为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回流入门静脉。该静脉内无瓣膜,易扩张形成内痔。•直肠下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下方,在直肠、肛管的外侧汇集成直肠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分别通过髂内静脉和阴部内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由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的痔称为外痔直肠肛管周围间隙肛提肌以上: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肛提肌以下:坐骨肛管间隙肛门周围间隙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排便、吸收、分泌•直肠具有排便、吸收和分泌功能。可以吸收少量的水、盐、葡萄糖和部分药物;能分泌以助排便。•正常情况下,直肠内处于空虚状态,肛管紧闭。排便时,结肠蠕动,乙状结肠内的粪便进入直肠,使壶腹部扩张,引起便意和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机体自主地松弛肛管外括约肌,同时屏气,增加腹压,粪便排出体外。•肛管的主要功能是排便。•排便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反射。直肠下段是排便反射的主要发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肛管直肠疾病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