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与吸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第三节胃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内消化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六节吸收第六节吸收第一节概述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变)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消化系统除了消化和吸收两大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消化过程示意总汇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1.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是肌源性的。2.兴奋性较骨骼肌低:因其ATP酶活性低、钙泵少。3.较大的伸展性:因无肌小节和Z线,粗细肌丝均较长。4.一定的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是肌源性的。5.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对电刺激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ACh、酸碱)物理(温度、牵拉)较敏感。(二)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平滑肌RP较小(-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也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此外,静息状态下的Na+少量内流和Cl-的外流也有关。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slow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calrhythm)。2.慢波电位平滑肌RP并不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能够在RP的基础上,慢波电位产生机制:一般认为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ial细胞,可能与生电作用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慢波电位作用: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但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是控制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3.动作电位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每个慢波电位上的AP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和张力就越大。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刺激→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的主要作用有:①分解食物中的复杂成分使之便于吸收;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③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④所含的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具有保护消化道粘膜的作用,防止物理和化学因素造成消化道损伤。(一)内在神经包括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内在N丛释放的递质有:Ach、NE、5-HT、NO、CCK、ATP、GABA等。粘膜下N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二)外来神经系统胃肠道的外来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1.分布分散2.数量巨大3.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4.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二二))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细胞名称分泌产物分泌部位A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素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胰岛胃小肠结肠G细胞胃泌素胃窦十二指肠I细胞胆囊收缩素小肠上部K细胞抑胃肽小肠上部Mo细胞胃动素小肠N细胞神经降压素回肠PP细胞胰多肽胰岛胰腺胃小肠大肠S细胞胰泌素小肠上部(三)胃肠激素的作用途径1.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如胃泌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等。2.旁分泌:激素释放后,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发挥作用,如胃窦部或胰岛内的D细胞释放的生长抑素主要以旁分泌形式对邻近的胃泌素细胞或胰岛B细胞产生抑制性调节作用的。3.神经分泌:VIP、P物质等可能是神经分泌激素。4.腔内分泌:还有一些激素释放后,从细胞间隙透过紧密连接弥散至胃肠腔内,但进入胃肠腔后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唾液(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pH: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二)唾液的作用1.消化作用:唾液可湿润食物利于咀嚼和吞咽;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2.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