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体温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体温过高、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的概念;2、体温的形成、产热与散热、体温调节、体温的生理变动;3、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体温计的检查法理解:正常体温的范围、体温评估、体温测量应用:1、运用所学知识,制定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措施;2、运用所学知识,制定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措施;3、正确实施体温测量(态度认真,操作规范,数值准确)生命体征的概念生命体征的概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正常情况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病理情况下会发生变化——超出正常范围体温据分布区域包括体核温度: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体表温度——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的温度体温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一)体温的形成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氧化,释放能量(二)产热与散热1、产热过程产热方式:化学方式产热部位;机体深部骨骼肌、内脏器官和脑2、散热过程散热方式:物理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散热器官:皮肤(主要)呼吸、排尿、排粪散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百分数(%)辐射、传导、对流70皮肤水分蒸发27呼吸2尿、粪1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为辐射、传导、对流及部分蒸发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散热的四种方式:1.辐射: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到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法.2.传导:指热在一个物体内部或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动的方式.3.对流: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4.蒸发: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二、体温调节(一)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的调节(二)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作用:(1)通过自主神经调节皮肤血流量、竖毛肌和汗腺(2)通过躯体神经调节骨骼肌的活动(3)通过内分泌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分泌活动改变调节机体的代谢率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的环境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达到目的(三)体温调定点学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控制系统,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属于受控系统(四)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四)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1、正常体温体温测试部位:口腔、肛门、腋窝体温的表示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体温的平均值和正常范围腋温:36.5;℃范围36-37℃口温:37℃。;范围36.3-37.2℃肛温:37.5;℃范围36.5-37.7℃2使体温发生正常变异的因素有那些1)年龄婴幼儿大于成年人大于老年人2)昼夜差异2AM-6AM最低,2PM-8PM最高3)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平均高0.3摄氏度,排卵期后高4)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后体温升高5)药物影响应用麻醉药物后可使体温降低6)其他进食:进食后体温升高环境:环境使散热机制发生障碍,体温升高情绪因素:情绪与精神紧张可使体温一时性升高季节因素: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某些医疗检查:气管镜,膀胱镜,食管镜检查可引起一时性发热二体温升高二体温升高(一)体温过高(发热)1概念:在致热原作用下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2发热的原因感染性:由病原体引起,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非感染性: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见于中枢性高热;吸收热;变态反应性发热2、过热体温调节系统失去调控或发生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称为过热3发热程度的判断(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4发热过程及症状:包括三个时期1)体温上升期特点:产热大于散热方式:骤升(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达到高峰)渐升(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发冷,畏寒,寒战2)高热持续期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产热等于散热;持续数小时(疟疾)或数日(流感、肺炎球菌肺炎)原因:体温达到一定程度时,体温中枢虽然不断加强调节作用,使散热开始增强,但体内仍受致热源的刺激,产热并未降低。临床表现:1)皮肤潮红而灼热2)呼吸心率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