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99X的新人,没用心做好的50件事》有感2.0第一篇:读《99%的新人,没用心做好的50件事》有感2.0读《99%的新人,没用心做好的50件事》有感蒙哥把这本书交给我的时候,跟我交待这本书怎么怎么好,老实说,一开始我还是半信半疑的。因为被太多鸡汤类书籍以及中年朋友圈欺骗了,书名标题都是类似的构造,首先数据很唬人,其次标题很雷人,结果一点进去就发现是标题党,里面都是人云亦云的内容,举各种名人的事迹来充字数,看完的收获仅仅是“啊。原来谁谁谁当初这么努力,当初这么认真,当初这么可怜等等”,但是知道了这些成功的伟人以往的事迹对我现在的路有什么帮助吗,真的就能以此为榜样吗。我始终是相信伟人之所以成功,不但有其流传千古的佳话,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我认为看伟人如何成功的光鲜事迹,比不上多学十几个单词来得实际。话题扯得有点远,之所以发表以上的观点主要也是为了衬托这本书的实在意义,书本开篇并没有引用大量商界大腕对其的评价也没有大篇幅的前言,而是直截了当进入主题,上来就介绍职场三大原则,是五十件新人需要做好的事情,说到底这本书站高处看,就像作者在回答问题,题目叫99%的新人没用心做好的50件事,作者针对题目开始一一作答,仅此而已,所以作为这本书的感悟,我想我也应该干净利落的从这五十件事中找到适合自己在职场中的态度与立场。首先说的是我与作者不谋而合的职场观点,也是我个人认为能坚持下来做这些点的:1,单调的工作更应该“条理化”,“游戏化”。就我个人而言,单调的工作我处理了不少,比如在海南分公司面对显而易见的故障,脑海里是有一套标准的处理了流程的,申请配件,出差到达目的地,拆装完工。这是单调的工作,但是我也很在意这单调的流程,因为每一次都有比上一次更优良的方法,都能更快捷的处理故障,能避开之前的错误,能感觉到工作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能总结到经验。2,第1页共6页“跟屁虫”会找到机会的宝库。就我看来,跟屁虫这个词不全是贬义,能跟着优秀的人打杂也是一种学习,从对方的言行举止可以学到资料书籍上学不来的处事方式,先不说能不能找到机会,能提高自身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3,预习.学习.复习,3:3:3。预习这个习惯是在高中养成的,虽然在大学没有落实好,但是在高中能深刻感受到预习的好处,在课堂上能更快吸收,能发现更深入的问题。推及到工作上,工作上的预习也是十分重要,日常工作各种情况都会出现,不是每件事情都是处理过的,所以这时候就要预习,从资料上,从身边的前辈学习处理工作的相应方法,往往能在处理未遇见问题的时候更胜一筹。4,拿着笔记问问题。这点是我做的最为到位的一点。我是个很重视笔记的人,不是因为担心以后会忘记,虽然有时候的确会忘记,而是觉得这些事情记起来能让我知道自己干了什么,等笔记本上满满的都是我的笔记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此外问问题带着笔记能避免遗漏还能方便记录问题的答案。5,即使上司没有特别要求,也要做会议记录。会议记录不单是记录会议流程会议结论等问题更关键的是自我添加的关键信息,当然正常情况下这些在自己脑海的信息是会在会议上发表出来的,也可以添加自己负责部分内容的想法,后续就算不被看重,也能积累自己的想法。6,即使是新人,也一定要在会议中发言。这点其实承接上面的会议记录,在我看来会议发言的重要性不单是突出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抛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的不解,在会议中消化问题,节省之后的工作时间,说不定提出的疑问也是与会者忽略的点,还能提高会议效果,所以发言是至关重要的。7,信息来源最初的出处。这是我们工作可能会接触比较多的一个观点,从cs,客户,销售,市场,研发等各个部门中获取的信息,我们第一步工作相信就是去判断这些信息来源,再找到问题的出处。寻根问底,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的真相。8,许多书不可以速度。对书本的速读不是我擅长和喜欢的对待书本方式,速度快固然好,保证了数量,但是细节和质量却会失真,这就失去了读书应有的乐趣,也得不到书里应有的知识,第2页共6页过分追求数量就造成质量下滑,从个人到公司,都不应该以此发展。接下来说一说,十分认同但尚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