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昭忠祠和梅园监狱后有感参观林文忠公祠有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背下来了,因为这是当时班里墙壁挂的中名人名言的一句。其中的意思我不大理解,但我知道林则徐是名人。到了初高中,历史书中讲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上大学了,在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中又接触到林则徐这个名字,更有幸的是我还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阳春三月,微风徐徐的午后,我们法学四班一行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走进历史,感受伟人。出生于一七八五年八月三十日的林则徐,小时候家境十分贫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被逆境所打倒。他从小便勤奋好学,往往因学习而废寝忘餐。长大後,他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同时,亦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在任期间,认真地打击奸商、救济灾荒、清理积案,做了许多有利於人民的事情,令百姓对他赞不绝口。在道光年间,大量鸦片开始输入我国,许多人都沾染了吸食鸦片这种恶习。鸦片已严重地威胁著清政府的统治地位。於是,道光皇帝不得不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凭著一颗爱国之心,一到广东便顶风逆浪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从外国鸦片贩子手中收取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并在虎门滩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为了保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便公然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眼见英国发动武装入侵,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坚持抵抗,并多次击退敌人的武装挑衅。但是,由于北方的防备不足够,让敌人有机可乘,很快北京便受到英军的威胁,而一些反对禁烟的投降派官僚亦乘时而起,纷纷捏造事实,陷害林则徐。当时的道光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把有功之臣林则徐撤职查办,并流放到遥第1页共3页远的边疆。我为林则徐这种悲惨的结局感到无限的同情和悲哀,也为这班奸臣的所作所为感到万分可耻,更为这样一位皇帝感到无比的气愤和可悲。林则徐是个好官。他一生坎坷不平,为官30余年,历经14省,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瘼为重。他认为“民为邦本”,应重民、爱民、恤民。在他受贬发往伊犁的途中,仍忧国忧民,不为个人的坎坷而牢骚。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他挥笔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这既是他爱国情怀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1823年夏秋之际江苏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任按察使的林则徐坚决反对调兵镇压,而是亲赴松江安定灾民;1827年6月陕西略阳一带发生水灾,作为按察使布政使的他亲赴灾区察看,安置受灾百姓;1830年至1831年,他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为了治理黄河,他曾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治河设施进行检查,还对治河地势、水流情况进行考察,并与百姓一起参加修筑河堤;1832年,他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他对农业、漕运、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作出过成绩,尤其是提倡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百姓拥他为“林青天”。在新疆三年,他奉派勘办开垦事宜,踏疆往来两万里,开垦屯田三万七千余顷。他还因地制宜、兴修推广了可长期使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即“坎儿井”,新疆人为此把“坎儿井”亲切地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边疆的深切感激与怀念。由此可见,后人评价他:“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所莅治绩皆卓越”并不过分。我还很喜欢“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中,我深深感受到到林则徐在读书时代的勤奋好学,我了解到他身为父母官时,如何的清廉、刚正不阿,时刻想著为老百姓服务;我了解到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这其中许多的详细情形;我了解到为人民立第2页共3页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的林则徐的悲惨结局……,这一切一切,都比课本上以及课堂上老师所提及的更深入。参观完林则徐纪念馆后,我对林则徐的认识已不再只停留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