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医药前沿论著2012年8月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1],随着医学发展,哮喘患儿的精神、行为及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日渐受到关注,其中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往往被忽视,致使临床疗效欠佳。为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治疗哮喘患儿的效果,2011年2月~2012年3月我科对44例哮喘患儿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行为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2年3月在儿科住院的3~12岁支气管哮喘患儿80例,男42例,女38例具备:⑴符合2003年修订的儿童哮喘诊断及分级标准[2],⑵无智力和认知障碍,⑶未合并心、肝、肾及其它慢性疾病⑷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获患儿及其家属同意。1.2方法1.2.1分组方法将8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n=44)和对照组(n=36),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家庭背景及行为问题检出率等方面无差异(p>0.05)。1.2.2研究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鼻导管吸氧、抗感染、解痉及止咳化痰等综合治疗,干预组增加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2.2.1集体治疗每周进行1次,每次1h.由主管或高年资护师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哮喘知识讲座,使他们了解哮喘诱发因素、发作先兆及应对处理措施,并给予心理支持;通过观看录像、专家授课等方式,使家长及患儿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哮喘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1.2.2.2放松疗法由专科护士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摩,每晚睡前进行,先按摩头、面、颈肩部,然后按摩双手、双臂、前胸,最后按摩双脚、双腿、后背,按摩总时间20min。家长掌握后每晚睡前予按摩放松。也可教会患儿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身体局部肌肉放松训练,以消除紧张与焦虑。放松训练可通过消除大脑皮层不良兴奋灶、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降低炎性介质释放,减少支气管粘膜水肿,改善哮喘患儿的通气功能。1.2.2.3情绪疏导指导家长与患儿交流,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教会患儿识别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并用文字写出自己的情绪体验,与患儿分析情绪与疾病的相互关系,改善负性情绪。使患儿了解到哮喘是可以控制的疾病,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1.2.2.4行为干预哮喘发作时指导其采取舒适体位,与家长及患儿共同制定合理的休息时间,保证充分休息,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哮喘发作。1.2.2.5语言暗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情绪易激动,积极暗示性语言可在患儿心理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1.3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控制:指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偶尔小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显效:指哮喘发作较前明显减少,但仍需支气管扩张剂(剂量是以往的1/3)。好转:指哮喘症状有所减轻,但仍需前控制需支气管扩张剂,剂量不少于原来的1/2。无效:指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随访6个月,监测支气管扩张剂用量及哮喘复发情况[3]。1.4数理统计数据经SPSS11.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总有效率干预组为91.82%,对照组为63.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6个月,干预组复发12例,(占27.2%),对照组复发25例,(占69.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3讨论哮喘是一种心身疾病,各种心理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哮喘反复发作易使病儿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因此根据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能缓解哮喘的发作。同时家长心理状态对患儿存在直接影响[4]。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改善、缓解哮喘症状和降低哮喘复发有明显疗效。本文对干预组采用集体治疗、放松疗法、情绪疏导疗法、行为干预和语音暗示等综合干预治疗措施来控制哮喘的发作和复发。放松疗法可帮助患儿改善全身肌肉紧张,消除大脑皮层不良兴奋灶,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减少支气管粘膜水肿,改善哮喘患儿的通气功能[5]。情绪疏导法是基于哮喘患儿不善于发泄情绪,意在疏导患儿的不良情绪,教会患儿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使患儿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哮喘发作。通过对住院哮喘患儿的心理心理干预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肖祥娟夏红惠胡继芳(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