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关何处》有感悲怆时代的启示——《乡关何处》读后感要说2012年最让人催泪的图书,非《乡关何处》莫属。现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充斥在身边的每个角落,因此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一种感动、一种痴情显得愈发珍贵。我也是在工作之余偶然从同事处借来一娱,没想到却让我如此如醉,欲罢不能,感到在作者野夫笔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组成了一幅幅生活的画卷,有故乡,有故人,有故事。此书由十二篇散文故事组成,有些写故乡的亲人,也有些写故乡的朋友的。十二篇散文,十二个抽骨剥筋的回忆,十二个步履维艰的走访。野夫回忆故乡所阐述的景象,以及每位亲人、友人的残片信息,无不透着折损萧瑟之气。现如今,桥不是那座桥,街也不是了那条街,野夫发现自己像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一样,但是记忆是永远那么刻骨铭心。在野夫的笔下,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仿佛就这么站在你面前,将他们的故事幽幽道来。除了能读到他们个人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你还会看到这几十年来大背景下的变革和变迁。这种把自己的许多故事交织在一起,反应时代的沧桑变化,即触动起读者的共鸣,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的确不失为一部好作品。悲怆的故事一定源于悲怆的人生。野夫的祖父是地主,外祖父是“旧军阀”,在土改中都惨遭横祸。父亲是一个煤矿的矿长,曾参与土改、剿匪,在文革中遭批斗,至死都将家族的灭门之祸隐忍不言。文革期间,父亲戴着高帽子游街,家门口被人用歪把子机枪堵住,窗上贴满了打倒的标语,母亲也被打成“右派”。野夫198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XX省XX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第二年退出警界。1990年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六年。1995年减刑出狱。服刑期间,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全书的代表作便是第一篇散文《江上的母亲》,它再现了第1页共3页母亲所生活的那段历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母性文化出现在一代代文人骚客的文集里,一千篇散文有一千位母亲,她们的故事永远不会单调,永远不会琐碎。《江上的母亲》把大量的笔墨投向了出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们,他们动荡不安和历经磨砺的人生轨迹或许截取一小段便远远超出了后辈人一生的波折。民族危难、社会动荡、土改整风、十年浩劫以及扭曲的人伦,超过半个世纪的摧残折磨、由此而生对生的尊严的渴望,让一个68岁的老人毅然地走向了深秋的长江。在这里,文章最感动的章节便是作家描写的母亲的遗书——“我知道我病了,我梦见我的母亲在叫我,我把你们的父亲送走了,又把平儿等回来了,我的使命终于完成了,我要找你们父亲去了。请你们原谅我,我到长江上去了,不要找我,你们也找不到的。你们三姊妹要互相帮助,父母没能力给你们留下什么,我再不走还要拖累你们。”无情的时代让无数这样的普通女性担负了她们承受不起的职责;母亲选择了自沉,以换取子女无牵无挂的未来。正如作家所说:“20世纪流行一个充满杀机的词叫历史不清,母亲被这个词语压迫得痛不欲生。”作家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母亲的选择是对是错。其实我们无法去评判,因为母亲的死带给了母亲最伟大的尊严,这种对尊严的维护给予了那个残酷社会最好的回击,但是这种回击却付出了亲人离去的代价,形成了一道永远不能痊愈的硬伤。这种时代所带给我们的沧桑感极大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给予我们无限的震撼。悲怆的经历使得野夫就像是一个行走于江湖的侠客,他时刻都要提防身边的危险,时刻都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奋斗。野夫母亲的遭遇在当今的我们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我们不能忘却那段骇人听闻的历史。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阶级”的标签强加给每一个公民的头上,一些人好似被这个标签打入了无间地狱。只有那一个个饱含热血的个人遭遇使人们看清历史书上干瘪的木乃伊的真实面孔,告诉我们不能忘却这段历史,野夫的亲人、江湖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这本书真正让我们走进了那些年代。第2页共3页在回忆外婆的《坟灯》中,野夫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惨酷长篇”。我想起了已逝的外公,在父母还在奔走无法顾及的我的童年、外公总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