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赖红文[摘要]现在有许多学生都愿意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认为这样才可以少走弯路。可是遇到老师没教授的题目,就只能愣着发呆了。预习、提问、讲解、教授,本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可是由于前两者的长期缺位,就为当今的教师提出了怎样引导学生预习的难题。熟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从小学时培养。但是,预习不是草草的浏览一遍课文,而是要讲究方法,严格按照步骤进行。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预备。曾经有人把学习比喻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演奏的交响曲,而预习则是正式演出之前的预演,新的课程犹如新的曲目,合奏者必须都熟谙此曲,否则在上台之后,就变成了教师的独奏,无论曲目是多么经典,这场演出都将会变得无比糟糕。那么,怎样才能让演出更加精彩呢?那就需要每位“演奏者”都积极参与进来。这时,教师就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调动好这些“演奏者”的积极性,当好“指挥者”的角色。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日本学习方法研究会会长石川勤先生说:“所谓预习,也就是在上课以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预习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是学生终身收益,其具体表现为:1、提高听课效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及时发现学习的漏洞,可以在听课时,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使听课更有针对性了,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听课效率。2、提高笔记水平。课前做好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不会盲目地记下上课内容。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讲和思考问题。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学生在预习中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4、增强记忆效果。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建立的初步印象,再加上教师课堂的讲解和分析,便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然而,现在有许多学生都愿意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认为这样才可以少走弯路。可是遇到老师没教授的题目,就只能愣着发呆了。预习、提问、讲解、教授,本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可是由于前两者的长期缺位,就为当今的教师提出了怎样引导学生预习的难题。熟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从小学时培养。但是,预习不是草草的浏览一遍课文,而是要讲究方法,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在此,我提了以下几点建议。1、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不让预习成为负担。预习时间要在服从学习整体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安排,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万不可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硬要让孩子把明天将要学到的内容完完全全地预习一遍,让孩子完全自学。这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的同时非但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堪重负,产生厌学情绪。2、掌握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预习也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是预习效果事半功倍。首先,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并深入思考,仔细钻研,这时的阅读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可以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难点,解决问题。,对于那些经过努力仍然有疑问的地方,也不必勉强去解决,将此疑问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此外,在预习时要做好预习笔记,古人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