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九年制学校语文导学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时间9月23日探究案课题阿长与《山海经》课时两课时诵读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制人乔丽审核人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深入研讨1.再读课文。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写的事件的序号上打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鲁迅是怎样描写阿长的?写出了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请在书上圈画并旁注,摘录其中的三处(可以是原文,也可以概括)。①阿长的形象:②阿长的形象:③阿长的形象:小结阿长的形象:小结描写的特色:3.文章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画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二、课外作业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请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一两件事把这个人刻画出来。第二课时三、重点研读1.文章为何要重点写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2.仔细阅读课文中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19-29自然段),思考、讨论:①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②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我”怎样的心情?③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和前文“我”听她讲长毛故事时所说的“伟大的神力”意思一样吗?④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有何作用?*四、深入研讨1.文章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前半部分为何要写那么多的琐事?学习目标1.通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全面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2.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详略得当地来表现人物性格、风貌的写法;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尊敬与感激。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阿长的形象,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2.难点:正确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敬意”。学习方法讨论探究法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风筝》、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没有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统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术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3背景资料: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自主学习】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这是一部集。作者,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原名,字,浙江人。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文章、、。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出生字新词,给“读一读,写一写”做好必要的注音和解释,并摘抄下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词(音、形、义都可)。再给课文标好小节序号。①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憎恶()惶急()惊骇()掳走()震悚()粗拙()chuāng()疤jié()问惧dàn()zhòu()骂孤shuāng()pīlì()②解释词语震悚:面如土色:诘问:情有可原:2.题目“阿长与《山海经》”中“与”表示什么关系?作者用意何在?五、质疑问难:六、拓展延伸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地到处打听,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