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心中最美的图画“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应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和策划的过程。从而获得更有效的教学。一、教学设计过程的前期分析1.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需求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起点。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认真思考:学习者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吗?教学活动的安排合理吗?教学能否使学习获得成功?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如何?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正确吗?等等。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是要对学习者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详细分析的过程。学习内容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结构、范围和深度,这与“教什么”“学什么”有关;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这与“如何教”“如何学”有关;介绍学习内容的分析过程与方法。3.学习者分析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此,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本课教学面向的是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教学已经掌握了几种绘图的工具,对画图软件已产生的一定的兴趣。本课的目标是在熟练掌握“复制”和“粘贴”命令的基础上,用剪贴的方法创作出美丽的图画,同时少激发学生创作图画的愿望。二、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环节1.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课教学内容:剪贴图形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17课。本课教材包括两个知识点:(1)学会图形剪贴、复制的方法。(2)学会“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和“粘贴”命令,“图象”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命令的使用方法。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先由教师在网上准备一些图片,存在每台计算机的某一文件夹中,在学生需要时可以打开他们,再剪贴、复制,使图画内容、层次更丰富,也更能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及审美能力。2.教学目标设计:剪贴图形是本课的操作技能。简单的“演示-操作”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复制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信息技术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