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备课组成员:韩兰高海娟主备人:高海娟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课题《在山的那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2、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具使用(课件)MP3朗诵预习指导1、课文朗读2、字词巩固3、结合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更进一步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过程授课教师调整一、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二、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三、体会感知: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体会感知:四、教学方式: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②朗读指导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五、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2、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山的形象翻越到达“我”-----------(铁青、一座座)山--------(信念、喧腾、照亮眼睛)海希望的种子——困难、挫折(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看到信念之海哲理:人只有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理想的境界。随堂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作业布置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课外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